蔡斐,男,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后。主要研究新聞與法律交叉領域。出版專著有:《新聞傳播經典文獻導讀》《1903年:上海蘇報案與清末司法轉型》《戈公振新聞思想研究》《近代重慶新聞傳播史稿(1897~1949)》《二十世紀影響中國的20大案》,并在《國際新聞界》《當代傳播》《新聞記者》等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部分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由傳媒智庫研究基地推薦擔任今傳媒雜志2016年度“傳媒與法”欄目主持人。
主持人語: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對信息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塑造著新型的社會生活形態,更重塑了傳媒生態鏈,而在一些廣受公眾關注的新媒體事件中,媒體的報道態度也往往影響著網絡輿論的走向。鐔祎夢對新媒體語境下的媒體報道態度及流言傳播之間的關系作了探究,認為主流媒體只有及時把握住傳播時機,利用新興的傳播模式,主動客觀地報道真實信息,才能有效地穩定公眾情緒,使不實的流言信息無機可乘,從而有效地引導網絡輿論,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政府公信力。主流媒體對維護社會穩定產生著重要影響,主流電影對國家形象建構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吳典、肖燕憐以文本分析法,分析了在政府把控下的主流電影中商業資本的注入對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她們認為電影中的國家形象是創作群體主體性表達,資本沖擊下的主流電影可以迎合市場,但迎合市場所把握的度需多加衡量,否則主流電影難以擔綱國家形象建構與傳播重任。此外,張春曉還注意到了數據新聞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困境,她發現盡管數據新聞已成為媒體爭相嘗試的新聞生產方式,但是廣播節目的嘗試卻稍顯落后,存在著應用困境,但他認為只要轉變思維模式,挖掘廣播優勢,增強數據新聞相關性與受眾參與度,數據新聞也可以為廣播節目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