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星宇
鋦瓷,俗稱“補瓷”,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尤為陌生。這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鉆鉆孔,用鋦釘嵌住抓牢,再把瓷粉和雞蛋清填入縫隙,使破裂的瓷器恢復原狀。修復后的瓷器,不但能繼續使用,還具備了一定的觀賞價值。這種手藝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其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中。鋦瓷匠人的扁擔,一頭是工具箱,另一頭是用來軟化銅片的烤爐。
沈陽有個郝樹新,他就是這一手藝的傳人。換句話說,郝樹新是鋦瓷匠人。說起郝樹新的這門手藝,還要從他的小時候說起。8歲那年,郝樹新被父母從遼寧送到山東老家生活。三爺是十里八村有名的鋦匠,誰家盆呀碗呀壞了,都來找郝三爺修補。出于好奇,小小的郝樹新就站在一旁看著,逐漸看出了門道兒,但沒人相信一個8歲的孩子能做得了這個。4年后,一次正在做鋦釘的郝三爺被家人叫去吃飯。看著放在一旁的工具,郝樹新小心翼翼地打開郝三爺的工具袋,一個接一個地做起來。飯后,郝三爺回來看到自己做的鋦釘很驚訝,沒想到12歲的郝樹新還有這個悟性。此后,郝三爺沒事就教他這門手藝,到郝樹新16歲離開山東時,經他修過的瓷器不計其數。
上世紀90年代初,20多歲的郝樹新跟親戚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里開采金礦。采礦時,他還特意拜師學習冶煉、提純、加工等技術,學成后自己開了一家金銀加工店。后來,他回到沈陽,開始學做城市雕塑。一次喝茶時,一位朋友帶來一把裂縫的紫砂壺,說想要送到外地找人鋦好。在場有人說郝樹新就會鋦瓷,很多人都流露出一副不相信的樣子。幾天后,郝樹新就用銀鋦釘鋦好了朋友的紫砂壺,這讓周圍的人對他刮目相看。通過這個契機,郝樹新還發現可以將自己從小練就的鋦瓷手藝和金銀加工、雕塑相結合。
后來,郝樹新成立了“拙正工坊”。工作室里古樸的裝潢都是他自己設計的,還有很多是經他淘來后修繕的。不忘初心正是郝師傅一直追求的匠人本質,他的座右銘是“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傳統的鋦瓷工藝既體現了節儉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先人精湛的技藝,雖然現在和我們漸行漸遠,但它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應該被傳承。
(指導教師:董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