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迪
在我們周邊,有許多人奉獻著。他們默默無聞,用一雙手給我們創造出美好的生活。不久前,我看到了一篇報道,里面介紹了一位盛京大工匠——李子季。
李子季是沈陽市無線電一廠的退休工人,兩次獲得市勞動模范稱號。十幾年前,他因工作造成四級傷殘,又做了兩次股骨頭手術,導致雙腿粗細不均、長短不一。為了行走方便,李子季在一只鞋底釘上了4厘米厚的膠皮。
2007年,李子季和老伴搬到鐵西區滑翔四小區居住,發現小區路面有很多破損的地方。“從這里經過的汽車晃得厲害,雨雪天走路的人,還不得摔跟頭啊!”閑不住的老兩口,萌生了修路的想法,并付諸于行動。他們帶上鐵鍬,從附近路邊有土的地方鏟土覆蓋在上面,再用鐵鍬拍平。此后9年,他們竟把修補路面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為了路面更平,李子季買來錘子、鍬等工具,還買來水泥、沙子等材料。為了節約成本,他還在小區收集材料,發現誰家裝修剩下的沙子水泥,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一點點地運到家門口。時間一長,居民主動把家里用剩的沙子水泥送到他家。“路平了,大家走路,開車都方便了。”不善言辭的李子季說的話并不多,卻透著樸實與真誠。修補小區破損路面成了老兩口的一份工作。他們經常一大早出門,有時干到天黑。
其實,李子季的身體并不是太好,兒女們都勸他別干了,但老頭太倔,誰的話也不聽。因為腿腳不便,李子季經常坐到地面上刨路面,小區里哪些路面需要修,全都記在心里。“我看到活不干心里不得勁兒。為了大家不摔跟頭,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我就會一直修下去。”李子季堅定地說。
大工匠們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就是因為他們有為國家、為人民干好事的信念。我們要像他們一樣,志存高遠,立足本職,扎實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傳承“工匠精神”,實現人生價值。
(指導教師:袁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