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省此次入圍的三個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區給我省各地提供了轉型升級發展的寶貴經驗和啟示。為梳理這些經驗和啟示,破除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疑惑和焦慮,記者走訪了西南財經大學經濟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霍偉東教授。
記者: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換擋回落,而省委提出我省經濟增速要高于全國平均速度,面對經濟發展的壓力,我們怎樣破解“速度焦慮”?
霍偉東:破解“速度焦慮”的關鍵是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下的速度調整問題。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在此背景下,去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得以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成果來之不易。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下,我們既要保持戰略定力,秉持科學發展的理念,不唯GDP增速馬首是瞻,但更要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速位于合理區間。從這三個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區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出,盡管四川經濟的需求面和供給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困難與挑戰,但我省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因此,完成省委制定的“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有把握的。我省的黨員干部要保持“平常心”,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戰略,以天府新區為中心,繼續推進城市群建設,以交通通道和開放口岸建設為重要抓手,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
記者: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但先進生產力的產生、擴張有難度,落后生產力萎縮、退出也有難度,如何破解“結構膠著”?
霍偉東:現在的問題是四川省在“老動力”上面臨挑戰,即經濟運行去杠桿、工業去產能、樓市去庫存、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補供給側和人力資源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的痛苦過程。而短期內,四川省的新動力尚未培育好,表現為:新舊供給結構處于失衡狀態,增量供給不足、存量供給過剩,新興行業產能嚴重不足、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尷尬局面。
破解“結構膠著”的關鍵是平衡好“老動力”與“新動力”的關系。不妨從供給和需求的模式回答。具體通過改革優化勞動力、資本、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質量,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政府簡政放權、降低企業成本,給企業松綁,給企業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開展“雙創”行動,開拓新理念,挖掘新動力,創造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培育經濟增長的“乘數因子”,以新產業的“幾何式增長”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分類有序地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處置“僵尸企業”,妥善處理社會穩定和結構性改革的關系。
記者: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有少數黨員干部持猶疑、觀望、猜測的態度,以致于消極不作為,坐等過去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日子再次到來。那么,如何破解“改革漂浮”,真刀真槍改革攻堅,不折不扣抓出成效?如何破解“心態猶疑”,引導干部群眾擺脫迷惘失落、焦慮不安、消極無為等精神狀態,做到保持定力、科學作為?
霍偉東:用實干之“鐵”,祛漂浮之“疾”。我們的黨員干部要努力破解克服“改革漂浮”,切實在改革攻堅過程中做到真抓實干。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調“三嚴三實”,增強黨員的紀律觀念,讓每一位黨員干部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勤勤懇懇、扎扎實實的作風,狠抓實干,以知難而進的勇氣完成各項任務。同時,著力規范權力運行、優化決策流程,簡化內部運轉、改進會風文風、提高辦事效率,做到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要實,作風建設和改革攻堅才能出成效。破解“心態猶疑”的關鍵是要抓好績效考核,重點通過對出成效的黨員干部實施獎勵來激勵其他干部積極參與到改革攻堅實干建設中來;建議推進機制和動態管理、嚴格獎懲機制,用任務分解倒逼責任落實、用考核排名傳導壓力;深入開展黨員干部思想教育工作,鼓勵黨員干部及時調整心態,盡快學會在“新常態”下開展工作,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