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課題組


阿壩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的核心區域,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峽谷為主,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通過調研,我們以此文總結阿壩州精準扶貧與生態旅游協調發展的經驗,分析當地扶貧實踐中面臨的困境,并提出政策建議,從而形成可借鑒、能推廣的研究成果,為國家制定民族地區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經驗:“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
曾經的阿壩州集老、少、邊、窮、病于一體,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20世紀80年代以來,當地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脫貧路徑,將發展旅游作為促進經濟社會進步、帶動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積累了諸多經驗:
經驗一以旅游業為龍頭產業帶動扶貧工作。旅游業在扶貧開發中的助農增收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富民惠民的“民生產業”。全州共創建鄉村旅游示范縣、鄉(鎮)、村65個,發展農(牧)家樂3276家,其中星級農(牧)家樂、鄉村酒店190家。“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帶富一個鄉”已成為阿壩州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經驗二以災后重建為契機,促進旅游升級助力扶貧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壩州抓住災后恢復重建機遇,根據其高品位、高密度、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以改善交通條件、提高可進入性為關鍵,以振興旅游、富裕群眾為導向,加強文旅互動、農旅相融,大力推進旅游二次創業,加快旅游轉型升級。規劃建設了汶川映秀、水磨,理縣甘堡、桃坪羌寨,茂縣坪頭、牟托,黑水卡龍溝以及川西北大草原等一大批生態和文化旅游相結合的新興旅游景點和避暑休閑度假地。大大增加了旅游業對貧困人口就業和增加收入的能力。
經驗三堅持統籌兼顧,推進生態旅游業與精準扶貧工作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阿壩州委、州政府全面落實中央、省委決策部署,提出了“打造四川生態經濟增長極、加快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范區”等一系列事關阿壩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明晰了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清潔能源和文化產業五條路徑,開創了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經驗四以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目標,為精準扶貧營造氛圍。2011年以來,阿壩州開展了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民族團結進步新村建設活動。將創建活動與旅游業發展緊密結合,實施“民族團結進步新村”項目19個,每個村補助500萬元,打造出黑水縣羊茸哈德村、小金縣木蘭村等眾多特色鮮明的精品村寨,通過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經驗五堅持依法治州,維護社會穩定,為精準扶貧提供保障。結合當地實際,阿壩州先后出臺了《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鼓勵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農村扶貧開發條例》等21項條例和規定。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籌全州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并將其貫穿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為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法治保障。
旅游業在扶貧開發中的助農增收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富民惠民的“民生產業”。
現狀:發展不均衡成效有差異
至2015年,阿壩州仍有12萬貧困人口,由于旅游業發展不均衡,各地結合生態旅游推進精準扶貧的成效差異較大。目前,以生態旅游帶動精準扶貧尚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生態旅游發展不均衡,影響旅游和精準扶貧的結合。首先,阿壩州旅游發展呈現出“北熱、中溫、南冷”的格局,不同區域間或者同區域的不同地方,旅游發展表現出較強的非均衡性,導致旅游業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輻射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旅游業態單一,民族文化資源挖掘不夠,人才流失等因素制約了當地旅游升級發展,導致旅游業為貧困人口提供的就業機會少,收入渠道單一,整體拉動精準扶貧的能力不足。再次,部分鄉村旅游經營模式雷同,缺乏個性化色彩,導致游客消費呈現快進快出的淺層旅游狀態,游客回頭率低,村民在鄉村旅游上獲利不多,特別是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業的能力弱,更無法在競爭較為激烈的市場中獲益。
二是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和生態旅游的結合障礙突出。阿壩州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是精準扶貧的重點和難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個別地區在政策上存在“一刀切”現象,精準識別有一定偏差,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此外,由于下達的指標數額與各縣的實際需求有差異,導致確定精準扶貧對象的標準不一致。
戰略:貴在精準重在精準
為完成“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目標,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面脫貧,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精神,更好地將生態旅游發展與“精準扶貧”戰略相結合,建議如下: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生態旅游均衡發展,增強旅游對貧困人口的輻射力。培育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就業的企業,加快特色旅游產品開發,使貧困人口能夠從中獲益。形成“集團+合作社+貧困人口”的開發機制,探索為精準扶貧對象提供培訓、資金和技術支持的特殊路徑。充分利用貧困地區傳統文化保存較好的優勢,設計、宣傳文化旅游產品和開發民族手工藝品,讓貧困地區的旅游業可以實現差別化發展,差別化營銷。
第二,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因地制宜做好“農旅相融”。
按照“宜旅則旅、宜農則農”的原則,實事求是地開展扶貧工作。以“大旅游、大產業、大文化、大市場、大環境、大發展”理念,按照旅游推動政府化、旅游經營企業化、旅游競爭品牌化、旅游開發特色化、旅游消費一體化、旅游服務人性化、旅游區域合作化的思路,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對精準扶貧的引領作用。對宜農地區要發揮生態優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宜旅地區要建立合理的鄉村旅游扶貧計劃。“以旅帶農、以旅促農”,拓寬村寨增收渠道,加快觀光旅游向休閑體驗、康養度假旅游轉變的步伐。
構建多種旅游扶貧模式,促進百姓增收致富。一是景區帶動模式。加快建設有條件的景區,在景區內和周邊提供經營條件、安排就業,幫助景區周邊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二是城企相助模式。讓有一定基礎的景區通過與發達城市或實力雄厚的企業合作,創辦旅游經濟實體,對景區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互惠互利,共謀發展。三是亦工亦旅模式。在旅游資源豐富、鄰近大中城市或交通干線、有條件直接開發成經濟效益好的旅游景點(區)的地方,指導和發動群眾成立鄉村協會,大力推薦“互聯網+民宿”的鄉村旅游新模式,建立區域性聯動機制,開辦家庭作坊,加工、出售土特產品、工藝品和紀念品等旅游商品,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四是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貧困人口的義務教育和培訓,增加對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針對民族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開設相關專業,培養人才,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