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良辰+辛強+姜愛慶
摘 要:放射性物質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改變,同樣也會帶來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威脅。綜合分析我國的放射性事故處理狀況,從處理中查找放射環境管理的問題,可以更好地推動環保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放射性;事故處理;放射環境管理
中圖分類號:X34 文獻標識碼:A
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和核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社會的良好發展,為人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和其他方面的利益。但是,放射性科技和產品的使用也是面臨著危險的,尤其是放射性事故和核事故,他們所產生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會對人類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的傷害和損失。尤其是對于人們的健康來說,放射性事故的傷害性往往是難以估計的,因此也形成了談“放射”色變的現象。
一、放射性事故
從1945年開始,到進入21世紀之前,由于放射性研究處于一個初級的階段,人們的防護意識還不強,相應的管理工作不夠完善,因此,核事故和放射性事故頻頻發生。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在那個時期,國際上共發生了135起的放射事故,造成了將近90人死亡的悲劇,并且這個數據還不包含未造成人員受到大劑量照射的放射事故,例如:英國的溫茨凱爾軍用核反應堆事故和美國的三哩島核電廠事故。在這些事故中,大多數發生在美國、英國和前蘇聯等對于放射性研究和應用比較靠前的國家,我國的事故用量為10起,造成6人死亡。
二、放射性事故案例和我國的放射性環境管理狀況
在我國的放射性事故中,文字記載最早的是1954年發生在福州市協和醫院的一起事故。當時,一名護士用血管鉗來進行夾持操作。在利用鐳針進行穿針時,有一支鐳針不小心掉到了地上。由于鐳針比較細小,護士利用肉眼來查找并沒有找到,并且在10年之后,福建省成立了自己的放射防護機構,也對這枚鐳針進行了二次查找,遺憾的是,依然沒有找到。這個事故也反應出了一個問題。在20世紀的50年代,核技術的應用在我國剛剛起步,因此發生的事故并不多,相關的管理環境還不成熟,應急響應能力和經驗相對比較缺乏。在我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放射性事業研究和發展都處在一個比較動蕩的時期,時起時伏,一般每年會發生25起事故左右。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的核技術發展開始與日俱增,我國除了西藏和青海還沒有建立輻照裝置之外,其他的地區都還沒有建立。
1988年到1998年,我國進入了放射事業研究的這個高潮時期,在這期間,我國的放射性事故的數量與發達國家比較接近,有332起,但是從發生率來說,我國的事故率比發達國家高得多,大約是美國的40倍,因為美國的放射源將近是我國放射源的40倍。在這10年之間,我國受到照射的總人數是996人。
1990年,在上海的第二軍醫大學放射醫學研究室中,有7個工作人員受到了大劑量的照射,導致兩人死亡,另外5人患上了骨髓型的放射病。根據我國的事故檔案匯編記錄,在這10年當中,我國丟失了584枚的放射源,并且有256枚放射源沒有找到回來,成了丟失源,對環境和人們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這期間還發生了我國首例核輻射受害者索賠案。當事人宋文學在工廠的雪地里撿到了一個外形酷似鑰匙的白色金屬物品,于是就將其帶回家中。實際上這個東西是用來探測金屬內部瑕疵的放射源。由于這個放射源,宋學文在兩年內先后失去了自己的雙腿和一條胳膊。在這些事故的發生中,人為原因是比較多的,有85%的事故屬于責任性事故,并且有將近一半是因為管理不善導致的,有1/5是由于領導的失職造成的。受到高發性事故的影響,我國開始在放射環境管理上進行加強,1995年,還出臺了《放射事故管理規定》,對事故的性質分成責任、技術和其他3種事故。在這些事故的處理上,官方在事后的補救政策比較缺乏,不夠完善,因此也促進了我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事故管理規定》的出臺。
2002年,我國的工程院院士潘自強對我國的廢放射源進行了估計,認為數量大約為2.5萬枚,并且有兩千枚處于完全失控的一個狀態。根據對我國放射性事件的相關調查,在這些丟失放射源的事件中,雖然很多放射性最后都和其他的廢舊鋼鐵一起進行了熔煉,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消滅它的危害性。盡管它們的放射性得到了一定的稀釋,但是整個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是不會改變的。對于放射的環境管理,我國一直到2010年才有國家層面的一個法規來進行專門的管理,但是這個法規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標準,還不是法律上的要求,對于廢棄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和相關的損害賠償至今都還是沒有法律來作為處理的依據。
在放射性物質的處置環境上面,我國僅有西北的一個處置場、北龍處置場和一個中低放的廢物儲存庫,但是我國的放射性源數量依然有著每年15%的一個增長幅度,因此,很多的放射性廢物沒有地方安置。在放射源的處理庫上面,很多處理庫都是長期貯存的。由于廢的放射源都是壽命比較長,并且活度高的,一旦出現丟失和被盜的現象,就會出現輻射事故,如果處理不合適就會導致它們流入社會當中,出現較大的安全隱患。對于這種類型的放射源,還缺乏相應的長期貯存庫存,從而出現了廢放射源的活度遠遠超過了可承受的值,很多廢放射源的貯存庫所收藏的都不是高活度的放射源。
2014年5月,南京市的一家公司在作業的時候不小心丟失了一枚放射性的物質,并且這枚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在多方的努力下,這個放射性的物質銥-192已經被找回,并且被輻射傷害的工作也被送到了醫院治療,但是這個事故也暴露出了我國放射環境管理不樂觀的現實。
三、我國的放射環境管理調整策略
1.加強制度建設,為放射環境管理提供優化基礎
放射環境管理是環保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放射環境管理工作,我國在1982年就授權了國家環保局來負責具體的輻射環境管理工作,并且在5年后頒發了相關的管理辦法,隨后,各種管理細則也隨步出臺,使得城市的放射環境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這些規章制度很多都停留在一個大的方向上,沒有對具體的工作進行明確的規定,特別在具體的指責劃分和流程上面,還不能結合實際的管理需求做出調整,使得很多管理工作的開展還不能落到細處,因此,需要對制度進行一個合理的完善,使其更加細化,更加符合工作的實際需求。
2.重視管理工作的開展,理清職業和范圍
從以往的放射性事故來看,很多事故的發生都是由于相關的部門或者當事人對于相關的放射性治理工作不夠了解,對于放射性物質的了解不夠深,對于放射性污染的概念不理解,從而對于環保部門的監督管理工作也不夠理解和支持,甚至出現了妨礙的行為。對于這樣的情況,要從意識層面進行加強,通過宣傳和教育讓各級部門對該項工作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并且對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進行梳理,理清它們的工作職責,徹底解決管理部門交叉、重疊、職責不明等現象,優化放射環境的管理工作。
3.加強丟失源的查找處理工作力度
放射性丟失源的查找和處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我國丟失源數量多的情況下,更加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在相應工作人員方面要求他們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性知識和技術,對于環境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夠了解清楚。在相應工作開展方面,要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理機制,以便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的狀況和事件。
結語
放射環境管理工作是環保工作的一個重點內容,從放射性事故的處理來進行分析和探討,結合現狀進行管理工作上的調整,將會更好地推動工作的有效開展,為人們的安全和健康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沈思林.從放射性事故處理看放射環境管理[J].環境科學導刊,2003(A01):49-51.
[2]張潤潤,李俊山.放射環境管理[J].能源基地建設,200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