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
The Blue and White Potte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ducts at Jingdezhen, sometimes called the“Porcelain Capital”of China, in Ming dynasty. The different materials, colors and tool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provide solid basis for the rich diversity of the special ware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Ming dynasty is just like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is precious artistic form.
青花瓷器發展到明代,已經成為景德鎮陶瓷的主流產品,由于繪畫所用鈷料和繪畫題材、筆法不同,明代各時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千姿百態。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澤濃艷凝重,以永樂宣德時期為代表;中期轉為淺淡秀雅,以成化時期為代表;晚期又趨鮮艷且藍中帶紫,以嘉靖、隆慶時期為代表;末期則又改濃艷為清淡,以天啟、崇禎時期為代表。終明一期,青花瓷雖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樂、宣德莫屬。
朱元璋上臺第二年,就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專門為宮廷和上層人物燒制青花瓷器。官窯壟斷著生產青花的最優質青料與瓷土,并限制民窯青花的品種與樣式。洪武青花與元青花大致相似,即一般色澤偏于暗黑,器型大致相同,圖案則趨向于多留空白地,同時扁菊花紋使用較多,葫蘆葉的裝飾也不如元代規矩,同時瓷器的底足較大而露胎,表現出明初的風格。
永、宣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尤其是七下西洋足跡遠至南洋、西非、地中海、東非一帶,帶回了燒制青花所必需的蘇麻離青色料。這時的青花瓷器,胎質和釉料都很精細。釉層晶瑩肥厚,青花色澤濃艷,造型和紋飾豐富多彩,創造了青花生產的黃金時代。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永樂時期由于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凈,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面開片,以脫胎器名傳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里外釉面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宣德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艷麗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聞名于世。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系。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44.35萬件的任務,其中青花占大多數,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宣德青花胎體比永樂朝厚重,胎質精密細膩、潔白堅硬,以紋飾取勝,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
宣德后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由于瓦剌入侵,皇位爭奪,加之景德鎮災荒頻仍,給官窯瓷器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這時期以民窯瓷器為主,但這些瓷器一般質量不高,畫法潦草,胎體多瑕疵,因此價值不高。
成化、弘治、正德是明朝的中期階段,青花瓷器以成化青花為代表進入了一個創新階段。成化四年,景德鎮官窯復燒。
成化青花器形規整,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制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格。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較少,多輕巧圓潤的小件,故歷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
成化青花瓷器胎質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于脫胎,施釉潔白肥腴,釉質獨特,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這種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征。
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歷時近百年,處于明朝的中晚期,工藝水平進入了一個輝煌的階段。與歷代名瓷相比,此期青花瓷器完全取代一色釉瓷器,成為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瓷器生產的主流品種,且生產數量巨大,流傳較多,大量出口,名揚天下,官民竟制,水平相差無幾。其花紋樣式繁多,構圖繁密飽滿,風格熱烈奔放,大型器物大量出現。
至明晚期,國勢衰退,景德鎮官窯幾乎處于停廢狀態,僅有民窯繼續生產。民窯瓷器由于需求大,發展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勢頭,青花瓷器技術達到頂峰時期。
明朝是青花瓷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發展了元青花的技術,并不斷加以改進,使其在明末清初達到巔峰,并在康雍乾時期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