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寶,崔保偉,周偉光,劉景春
(石橫特鋼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肥城 271612)
650T冷剪機能力分析及擴容改造
李希寶,崔保偉,周偉光,劉景春
(石橫特鋼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肥城 271612)
本文對棒材生產線650T冷剪機設備剪切能力進行了校核計算,并分析研究了冷剪機擴容改造為850T冷剪機的施工方案,結合生產線平臺基礎條件重新優化850T冷剪機落料口形式,在現有基礎不變的情況下對冷剪機進行了擴容升級改造。
冷剪機;擴容;基礎
石橫特鋼集團有限公司軋鋼廠一棒車間是一條全連軋棒材生產線,軋機布置型式為平立交替式,共18架軋機,年設計生產能力為60萬噸,經過幾年的設備改進,工藝技術改進及管理創新,目前已經具備100萬噸的生產能力,遠超出設計范圍。目前車間生產產品有圓鋼、螺紋、錨桿、精軋螺紋等品種,產品規格從φ10~50。其中,機時產量最大的產品規格是φ16×3螺紋,機時產量最高可達192.24t/h,冷剪每分鐘的剪切量為3.204t。若剪切9米定尺材,每刀剪切時間為15.2s,通過計算得知,每刀剪切根數不少于46根才能滿足正常生產要求。
生產線原配置的650T冷剪型式為曲柄連桿冷剪,下刀片固定,上刀片升降。
主要參數為:
剪切力:6370kN;
剪刃寬度:1200mm;
理論剪切次數:20次/分鐘,實際剪切次數為:13次/分鐘;
剪切軋件規格:φ8mm~φ50mm光面圓鋼及帶肋鋼筋;
剪切軋件材質:碳素結構鋼,優質碳素結構鋼,低合金鋼,合金結構鋼;
剪切軋件溫度:0 ~250℃。
若按剪切HRB500Eφ16X3抗震螺紋,每刀剪切46根計算,鋼材剪切力為:
F剪=R1·R2·σ·S·n/1000
式中:F剪——剪切力(kN);
R1——考慮由于刀刃磨鈍、刀片間隙增大而使剪切力提高地系數,選取1.6;
R2——抗剪與抗拉強度比例系數,取0.7;
σ——軋件最大抗拉強度,MPa;
S——單根軋件截面積,mm2;
n——剪切根數;
F剪=1.6×0.7×750×200.96×46/1000=7765.09kN,已經超出650T冷剪的額定剪切力,設備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各軸瓦溫度為55~65℃,接近報警跳閘值。地腳螺栓斷裂2根,前面板聯接螺栓頻繁斷裂,存在安全穩定運行隱患。而且,對于生產線進一步提升產能,降低能耗來講,冷剪已經成為一個制約瓶頸,因此,擬將650T冷剪機進行升級改造為850T冷剪,提高剪切能力。
1.1 現有基礎載荷能力驗算
1.1.1 650T冷剪機載荷
(1)靜載荷:一般為設備對基礎的壓力,近似為設備重量,650T冷剪機設備重量為:60T;即靜載荷約為60T。
(2)動載荷:Nd≈μNj(粗略計算)
式中:Nd——動載荷;
μ——動載荷系數;
Nj——靜載荷。
根據設備傳動系統參數,電機轉速:960r/min及齒輪參數查得:μ約為1.12,
故Nd≈μNj≈1.12×60≈67.2T。
1.1.2 改動后850T冷剪機載荷
(1)靜載荷:一般為設備對基礎的壓力,近似為設備重量。
850T冷剪機設備重量為:54T,
即靜載荷約為54T。
(2)動載荷: Nd≈μNj(粗略計算)。
式中:Nd——動載荷;
μ——動載荷系數;
Nj——靜載荷。
根據設備傳動系統參數,電機轉速:1480r/min及齒輪參數查得:μ約為1.286
故Nd≈μNj≈1.286x54≈69.44T
由以上參數獲知:現有基礎滿足冷剪機改動后要求。
1.2 落料問題
一棒生產線設備基礎采用高架型式設計的,軋線主體設備安裝在4.5m平臺上,稀油站、液壓站、油氣站等輔助設備安裝在平臺下的地面上。650T冷剪設備安裝在主軋跨平臺上,冷剪基礎與冷床基礎是一個整體結構,用混凝土澆筑而成,平臺下用立柱支撐,冷剪基礎厚度最大處為1750mm。650T冷剪落料口在冷剪操作側,切頭沿冷剪落料槽從操作側滑落至平臺下料斗內。按常規設計的850T冷剪的落料口是在冷剪后,沿軋件前進方向向前落料,落料槽斜度為40°,冷剪本體落料口寬度1400mm,與650T冷剪的落料口尺寸和位置都不符。如果采用向前落料,則整個冷剪基礎平臺要拆除重新澆筑,且要拆除平臺下液壓站及精整區域的電纜橋架等,施工作業區域大,基礎施工難度大,工期較長,約停產40天,工程投資大。為了縮短停機時間,降低工程投資,需要按目前的基礎現狀重新設計操作側落料型式的850T冷剪。這種型式的850T冷剪在國內沒有,無現成的圖紙,需要進行非標設計。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剪刃加長100mm后,落料口斜度滿足切頭順利滑落的需要,要考慮落料口不能太大,避免影響冷剪本體的強度和剛度。經過與冷剪制造廠家的多次交流溝通,實體模型計算,最終確定冷剪落料口寬度為500mm,落料口斜度23°,解決了850T冷剪在操作側落料的問題。
1.3 地腳螺栓埋設問題
原650T冷剪地腳螺栓與850T冷剪地腳螺栓位置不同,無法滿足850T冷剪安裝需求,需要重新埋設地腳螺栓。結合現場基礎條件,經過討論驗算,決定采用貫通式安裝方法埋設850冷剪地腳螺栓。用打孔設備按新冷剪地腳螺栓布置位置鉆孔,將平臺基礎打透,打孔深度最大為1750mm。850T冷剪地腳螺栓為M64雙頭螺柱,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打孔對基礎的損傷,確定最小打孔直徑為φ80mm。冷剪設備安裝找正完畢,預緊地腳螺栓,二次灌漿前,在螺栓與孔壁之間的縫隙內灌注錨固植筋膠,該錨固植筋膠起到固定螺栓的作用,并將螺栓與混凝土基礎錨固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地腳螺栓的抗拉能力,提高了地腳螺栓的抗震性能,達到與預埋地腳螺栓同等效果。如圖1地腳螺栓安裝圖示。
1.4 冷剪本體吊裝問題
一棒車間主軋跨內有三臺橋式起重機,中間一臺是10t,兩側為20/5t各一臺,單臺橋式起重機最大起重量為20t。在改造過程中,冷剪拆解后,最大重量的部件是殼體,重約30t,超出了單臺起重機的最大起重量,無法對冷剪殼體進行吊裝作業。為解決這一問題,設計制作了專用吊裝工裝,用主軋跨內兩臺橋式起重機協作,共同吊裝冷剪殼體,進行舊冷剪拆除和新冷剪設備安裝作業,最終解決了超重部件的吊裝問題。

圖1 冷剪地腳螺栓安裝圖
此次650T冷剪升級改造為850T冷剪工作是借助一棒生產線年度設備項修時機實施的,實施時間為2013年11月份。改造后,冷剪設備各項運行參數正常,稀油壓力為0.3MPa,干油潤滑正常,管路暢通,各軸瓦溫度為45~55℃,符合標準要求。實際剪切次數為:13次/分鐘,滿足生產線生產需要,且提高了冷剪設備的剪切能力,提高了生產節奏。截至目前,改造后新冷剪已經連續安全運轉36個月,此次改造達到了預期目標,為公司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此次冷剪設備改造過程中碰到了很多難題,通過積極探索和研究一一解決了,積累了實踐經驗,為今后類似設備改造打下了基礎。通過對冷剪設備升級改造,解決了原冷剪設備剪切能力不足的問題,消除了設備存在的安全運行隱患。冷剪設備各項運行參數得以改善,設備剪切能力得到提高,為生產線提產、降本、增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機械設計手冊編委會編著.《機械設計手冊》第三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8.
[2]陳國璋、孫桂林等主編.《起重機計算實例》第一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5.12.
TG333.2+1
B
1671-0711(2017)03(上)-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