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英
“留”在奇臺墾區的援疆情
□鄭海英

“大家看,這個拍攝角度好,布局合理,畫面有美感。”“這都是郭偉老師指導的好。”每周一、四下午6點,六師奇臺農場廣電站編輯室里,該站采編播人員都要對剛剛制作的“奇臺農場新聞”進行集中點評。
這一規定是怎樣形成的呢?這還得從頭說起。2016年9月,奇臺農場廣電站來了三位援疆同事:山西省大同市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郭偉、記者祁權,大同市廣播電臺高級編輯李振武。他們是來農場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新聞援疆工作的。
作為山西省大同市第四批對口援疆工作隊隊員,一到廣電站郭偉就主動跟隨農場通訊員外出拍攝素材,了解農場社會發展狀況、風土民情。他用兩天時間,走遍了農場的6個農業社區,初步了解了各社區的基本情況。不外拍時他就調來往期的《農場新聞》節目和新聞稿件,認真查看,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新人多、學新聞專業的少;拍攝多、采集回來質量高的素材少;新聞編排、制作水平亟待提高。”這是奇臺農場廣電站給郭偉的第一印象。
“援疆一定要留下痕跡,這痕跡就是經驗的傳授和技術的傳承。”為了給自己援疆之路留下痕跡,郭偉為自己定下了此次援疆的目標,那就是“切實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盡快提高電視新聞可看性。”
針對農場通訊員隊伍的實際問題,郭偉編寫了《時政新聞拍攝寫作編輯規范》的培訓教材,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同時,他還在采訪拍攝過程中,對于拍攝構圖不規范、取景選擇角度不佳等缺陷,把自己20多年來掌握的拍攝方法和技巧毫不保留地教給了農場通訊員。
“拍會議要分別從左、中、右三個角度給鏡頭,主席臺上人要有遠景、中景、近景,會場以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拍攝,畫面要有美感,必要時要提醒領導配合拍攝。”郭偉就是這樣每天在給通訊員進行業務培訓。他從細微處入手,一點一滴傳授著拍攝經驗和技巧,也將山西人的豪爽和細膩留在了奇臺農場。
為了快速提高采編人員的業務水平,郭偉就提出在每周一、周四審查播出新聞時,讓采編播人員都參加,共同審核,發現問題不留情面一一點評,做到有的放矢,這樣,不管是誰出現的問題,都能及時得到糾正和改進。
56歲的大同市廣播電臺高級編輯李振武,在對農場廣播節目進行分析、研究后,提出按現代廣播運作手段進行節目整體包裝的策劃方案,得到了奇臺農場聽眾的認可。“現在的廣播節目在保留傳統的農場新聞聯播的基礎上,要增加新的欄目,以提高廣播節目的收聽率。”為此,李振武開設了《小說評書》、《美文欣賞》兩檔節目,從節目設置、版頭設計、節目來源等方面反復推敲,精心制作。
李振武對原有農場新聞節目重新設計制作了節目版頭,并對節目從信息量、稿件編排、播出風格上都做了較詳細的規范,使整檔節目更顯大氣,增強了節目的可聽性。“聚焦新聞熱點,尋找新聞事實,傳遞新聞信息,服務大眾生活。”這就是他設計制作的新版節目的自宣片花,聽到之后讓人感覺很上檔次、很有品味。
“記者要把電視新聞稿和廣播新聞稿區分開來寫,這樣才能提廣播語言的魅力,受到更多聽眾的喜歡。”李振武在進行新聞業務培訓《新聞消息的寫作》時說。正是由于李振武這樣具有實戰性的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廣電站通訊員們的新聞寫作水平。
祁權是這次新聞援疆中最年輕的一位,今年36歲。他充分發揮年輕人的優勢,利用自己制作電視節目的特長,針對“奇臺農場新聞”一檔節目,提出“片頭+導視+演播室+內容+片尾音樂”的節目結構,打破原有的平面化,單一化,一掃沉悶感。由他制作的節目導視背景采用動態背景;內容提要使用二維動畫畫中畫特技,增強立體感;片尾新聞加入了奇臺農場航拍鏡頭,并配以大氣舒緩的音樂,充分展現了奇臺農場改革開放后的新氣象新變化。
“每檔節目不僅要有自己的定位和形象片頭,還要有自己的logo。”祁權對農場唯一的自辦節目進行了包裝。他創意了三維動態掛角新聞角標,掛角火熱的旋轉地球與臺標色調相互輝映,背景以藍色天空色調為基調,彰顯兵團戰士屯墾戍邊的滿腔熱情。
“這個小按鈕是漸入漸出、這個是旋轉,平時需要什么特效在這里都可以找得到。”了解到農場記者不會操作edius7后期編輯軟件,專題片制作質量不高的現狀,祁權慢慢操作,一步一步演示。他還創意制作了《一萬泉風光片》和《奇臺農場印象》兩部宣傳片,這成為農場進行外宣的主打片。祁權在編輯制作的同時,也將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農場的記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