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回想起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么多尖子學生和競賽的獲獎者,可并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剛出生的孩子并沒有什么區別,為何3年、6年、9年成長之后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走出了不同的道路?這個差異就是由家庭造成的。別把自己的夢想附加給孩子的未來
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于是,我們為了追求那些虛幻縹緲的目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今天看起來本不應該產生的現象。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社會上的這些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甚至跑了1萬米時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哪一個就是最先到達終點的。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我們每個人對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期望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升學、就業,將來能夠成家、生兒育女、生活穩定、工作穩定、別下崗;能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進入老年時希望孩子孝順,最后你不能動了,所有最初的夢想都沒有了,那時候就希望他們能在自己身邊倒一杯水。
我讀過一篇文章,談到了買房子,難道租來的房子沒有生活嗎?去年看到一個采訪,現在有些國家的姑娘是不愿意嫁給有房子的人的,因為她認為這樣的人什么都有了,以后可能不愿意奮斗了,她更愿意小兩口從一無所有開始,一點一點構筑自己的生活。這不僅是生活的構筑過程,也是情感構筑的過程。如何與孩子溝通應該被當作一門藝術
請每一位家長都思考一下,我們有豐富的話題嗎?有豐富的表達方式嗎?在溝通的時候,想過溝通的技巧和藝術嗎?除了學習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溝通話題?我們是否曾經向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只要把分數搞上去,別的你什么都不用管。”我們想培養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可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責任的教育已經徹底丟掉了。什么都不用管,哪來的責任感?就會出現油瓶子倒了,孩子都會視而不見的情況。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可能無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說什么,上去擁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其實在學習問題上,家長幫不上什么忙。這種無言的動作孩子全都能夠理解。寬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夠揉進沙”
在很多時候,家長會小題大做,兒子接到了一個女孩子的電話,媽媽可能會拿起電話在旁屋監聽,或者一個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電話,很多家長立刻跟老師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這個孩子通信的自由等。其實這都是過于敏感。
“做教育有的時候就是要眼里揉沙子。”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一種寬容,我們要相信孩子能把這個事情想明白,能從這個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父母如何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觀點是:千萬不要把孩子看得比你的生活伴侶更加重要。在我看來,夫妻關系是第一重要,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系,才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一次家長會上,有家長說:“我的工作每天就是應酬,晚上都在外面,很少回家吃飯。”我說:“我不認為任何一頓飯都要在外面吃。在這兒我坦白地跟大家說,我在其他的事情上都不會撒謊,只有一件事情可能會撒謊,在別人給我打電話要在外面吃飯的時候,我會說:‘對不起,今天晚上有安排。其實,這只是借口,我認為和諧的家庭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一家人廝守在一起。”
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個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夠很自然、很幸福地成長,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