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全球經濟下行,西方國家就會掀起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則提出,“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南方周末記者 岳家琛
“沿線人民 受益頗多”
從緬甸,到老撾、印度;從水電,到道路、建筑、城市供水,小紅旗幾乎插遍了亞非歐。位于北京東四環的葛洲壩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的陳列室里,展示了該公司建成和在建的對外項目。
“你現在所在的這間屋子,先后接待過十余位外國政要。”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而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中國走向海外的一大優勢。”
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 “貿易暢通”是所占篇幅最大的一個部分。從項目投資角度來說,“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等領域需求旺盛,與中國經濟高度互補,“一帶一路”正成為全球投資新“洼地”。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近18萬個就業崗位。
中資企業在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得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逐漸向勞動報酬更高的部門流動,從而客觀上推動就業和收入增長。
南方周末記者從中石油獲得的數據顯示,中石油海外項目的員工平均本地化比率保持在90%左右,累計帶動當地就業超過8萬人。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公司管理層領導有一半來自哈國,僅上游項目就為當地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萬個以上。中石油在印度尼西亞的公司共有2341名員工,只有19名中方員工,員工國際化率高達99.2%。“一帶一路”有助于促進發展成果廣泛共享。無疑,促進貿易往來是“一帶一路”在“貿易暢通”領域的另一重要成果。
2017年4月12日,美國外交學者發表題為《17天從倫敦到義烏:“一帶一路”的英國紐帶》的文章稱,在古絲綢之路把英國產品帶到全球各地后,通往中國的這趟新國際貨運列車再次推動了英國產品走向全球。
今年1月,首趟從中國開往英國的貨運列車抵達英國,使倫敦成為第15個有中國直達貨運列車的歐洲城市。這趟東行列車上,裝載的貨物包括軟飲料、維生素、藥品、嬰兒用品和威士忌。早些時候,從義烏開往倫敦的列車則裝載有箱包、服裝和家庭用品等貨物。
當前,以“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為發展契機,各國經濟貿易交流不斷增多。同樣,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受到越來越多沿線國家的歡迎,沿線國家產品、服務、技術、資本正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互利共贏。
“許多中亞城市也因地處這些貿易通道沿線而得到發展。不僅僅絲路起點和終點城市獲益,沿線人民也受益頗多,因為他們之間的經濟聯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評價道。
今年4月初,中糧集團首次進口2200噸哈薩克斯坦小麥。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第一站,哈薩克斯坦農業資源豐富,卻苦于市場限制,曾有大批土地撂荒。作為硬幣的另一面,“哈麥”也為中國小麥糧食進口提供多元化渠道選擇,有助于促進西北部地區面粉加工業產品品質及競爭力提升,也豐富了中國市場不同品種高品質小麥的供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貿易“破壁”
投資安全始終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關心的問題。“當時沒有考慮到一些國家政局的復雜性。”從一家國企退休后,張建祥與國外政府工作人員打了幾年交道。如今,他又被返聘回公司做對外項目顧問。
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巴基斯坦國防部、警方都在加強力量,前者會加強軍隊,警方現在也會提高業務和作戰能力,來保障安全穩定的環境。即使在一些具有恐怖襲擊風險的危險地區,經濟活動也依然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生活還在繼續進行。
即使沒有復雜的地方武裝和恐怖襲擊,實現貿易暢通還需破解貿易壁壘。當前,“一帶一路”貿易往來中仍存在一些壁壘和障礙等待破解。如新歐亞大鐵路途經多個國家,軌距不同,換軌操作費時耗力,各國口岸合作機制尚未形成,通行便利化程度不夠,物流成本偏高,一些國家的港口設施落后,增加了相互商品和服務流通的困難程度。
“我真的以為是中國,我真的這么以為,結果卻是我們的朋友、盟友和最大的貿易伙伴——加拿大!”這段情緒激動的采訪,源自CNN在2017年4月26日的報道,相關的文章標題也充滿了驚愕——“誰能想到特朗普會對加拿大動手?”特朗普終于揮舞起"貿易大棒",而對象卻是加拿大。
每當全球經濟下行,一些國家就會掀起貿易保護主義。而《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則提出,“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壁壘。加強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磋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有助于促進相關區域減貧和改善民生福祉,加強歐亞大陸貿易和人員往來。”瑞士聯邦主席多麗絲·洛伊特哈德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示。瑞士本國市場狹小,只有八百多萬消費者,這也刺激瑞士企業紛紛“出海”。因此,瑞士支持規范和公正的自由貿易,支持多邊合作原則,歡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
為降低中資企業“走出去”的風險與成本,發揮集聚效應,過去三年多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搭建合作平臺,“抱團出海”,這確保了雙方經貿合作中的互利共贏。
“在大湄公河區域國家、港澳地區深化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突破,在發達國家尋求機會,帶動國內技術、裝備、資本、標準輸出,與國內企業形成產業聯盟抱團出海。”南方電網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李慶奎在該公司一次座談會上指出。
中國周邊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基礎設施大都比較薄弱,南方電網國際公司采取的策略是通過投資綠地項目,帶動國內的產能輸出,以及技術、裝備、設計、施工走出去。
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36個國家在建合作區77個,其中在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建合作區56個,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個。
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
江蘇連云港港口,鐵道線旁汽笛轟響。從連云港發往中亞的班列每天搭載著100個集裝箱沿隴海-蘭新鐵路飛速駛去,這已成為中亞-東亞之間的精品線。
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持續推進,對外貿易搭載著“政策”順風車駛向亞歐。
“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功不可沒。以老撾南歐江水電項目為例,該項目是中國企業首次在境外獲得對另一個國家整條流域規劃和開發的項目。
截至目前,南歐江七級水電站已經有兩級建成投產,余下的五級電站正在緊張的施工當中,預計2020年全面投產發電。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項目,正在由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逐漸向推動新興產業合作轉變,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產業競爭力研究課題組”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6)》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互補強度總體比較穩定。
上述報告稱,從出口側來看,制成品的貿易互補性高于初級產品;制成品中,中低端制成品(包括勞動與資源密集型制成品、低技能與技術密集型制成品)高于中高端制成品(包括中等技能與技術密集型制成品、高技能與技術密集型制成品)。
“全球范圍內的二元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智宇琛等專家在媒體撰文指出,跨國直接投資已出現“堰塞湖”。
一方面,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仍占多數。隨著人口增長,勞動力資源明顯過剩,卻缺乏足夠的制造業崗位吸納這些剩余勞動力。要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唯一方法,就是大量出口能源礦產和初級產品,而這卻很難積累資本形成工業體系。此外,由于其政府缺乏必要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也難以開展。
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則出現資本過剩,勞動力匱乏。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統計,發達國家跨國企業集聚了超過6萬億美元的資金,這形成了跨國直接投資的“堰塞湖”。這種全球性的資源錯配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和工業化進程、發達國家的投資和消費活動陷入停滯。
當前,“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則被寄予厚望。通過同步開展國際貿易、工業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正在探索出一種新模式,推動全球經濟再平衡,促進全球發展成果共享。
“要加強中國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端產業互補性,提升中國和沿線國家高端產業的合作和發展水平,實現貿易優化。”上述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張其仔表示。
“今日中國不可與昨日中國而語,我們現在擁有很多的大型跨國企業,或者一般的大型企業,愿意投入很多成本在研發、研究、創新、機械、化學各個行業,已經進入這么多的行業,(這)也是中國未來專注的行業。”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意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應受訪者要求,張建祥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