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翔(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廣漢6618307)
民航院校飛行學生航空體能訓練效果的實驗研究
□周 翔(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廣漢6618307)
(1)目的:探討飛行學生航空體能訓練的效果,尋求航空體能訓練的新方法,進一步為民航飛行學員航空體能訓練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供有利的科學依據;(2)方法:運用文獻資料、對比分析、數理統計、實驗等方法,對100名飛行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實驗組采用大強度訓練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訓練模式,選取6項航空體能的測試成績進行縱向比較研究;(3)結果:實驗得出,實施干擾訓練后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成績有所提高,實驗組成績的提高幅度要高于對照組;(4)結論:傳統體能訓練不能滿足飛行學員的體能需求,不利于新形勢下對飛行學員的發展要求,不同強度的體能訓練是提高飛行學員的有效途徑,訓練效果表現顯著,能起到增強體質,延長飛行的目的。
飛行學生航空體能實驗
1.1、抽取的測試項目
對所調查對象的體能指標進行現場測試。其測試要求與《中國民用航空人員醫學標準》、《飛行人員體育鍛煉辦法和體育鍛煉標準》中相關要求一致;根據專家對項目權重的評分,確定測試項目:引體向上、曲臂伸、100m、5000m、旋梯、固滾。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大量閱讀有關書籍、期刊等文獻,通過收集有關體能訓練的信息資料,分析未來飛行學員體能訓練的發展趨勢,對未來飛行員體能訓練的發展方向進行研究。
(2)實驗對比法。
把實驗對象分為兩組,一組對照組,一組實驗組,對照組按照傳統的體能訓練手段進行訓練,實驗組按照干擾訓練手段。
(3)數理統計法。
相關數據運用SPSS2.0計算機軟件進行分析。
2.1、實驗對象
抽取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16級)飛行技術專業100名男飛行學員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抽取50名組成實驗組,再隨機抽取50名為對照組,在此之前從來沒接受過專業的體能訓練。
2.2、實驗方法
采用現場實驗法,根據體能訓練大綱制定嚴格的訓練方案,定期對學員的訓練情況進行監測,以調整訓練計劃和訓練負荷。
2.3、訓練儀器及考核標準
訓練儀器、方法及考核標準是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制定的《飛行人員體育鍛煉辦法和體育鍛煉標準》要求設計,整個測試系統由旋梯、固滾、單雙杠、跑道、計算機、打印機以及8臺測試儀組成,可針對飛行員運動素質6項體能指標進行測試。
3.1、不同訓練強度的實驗結果分析
通過對各項航空體能指標的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力量素質方面在實驗前各項目指標沒有顯著性差異,符合實驗的均衡性原則。(如表1)
(1)實驗組訓練方案對飛行學員的力量素質的影響。
實驗期間,飛行學員分別通過一學期的傳統訓練和干擾訓練模式的力量素質訓練,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學員的力量素質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均達到100%,實驗組學員的測試成績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對實驗組學員進行為期6個月、每周3次均采用干擾循環力量訓練法,實驗數據得出,循環力量訓練法快速而有效地提高了飛行學員的力量素質。利用循環訓練法可提高訓練效率性和訓練趣味性。

表1 實驗前后兩組飛行學員的力量素質比較
(2)實驗訓練方案對學員速度素質的影響。
短跑是身體在最短時間內迅速擺脫靜止狀態,獲得最快的速度,提高腿部爆發力。短跑的練習能夠提高飛行學員靈敏及協調反應迅速能力,使飛行學員在時空急劇變化的條件下能迅速表現出對動作的準確判斷、靈活應變、快速敏捷的反應速度、高度的自我操縱能力以及迅速改變身體或身體某部位運動方向的能力。經過6個月系統的干擾訓練,實驗組與對照組較實驗前都有所提高,但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訓練成績產生了明顯差異,實驗后實驗組的成績明顯好于對照組,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100米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由于在訓練中采用起跑與途中跑分解練習的方法,反復的起跑練習來增強學員們的反應能力和爆發力,途中跑主要改變學員跑的節奏。改變訓練方法可以給學員們帶來新鮮感,增強訓練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訓練的預期目標。

表2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速度素質的比較
(3)實驗訓練方案對學員耐力素質的影響。
飛行耐力是飛行員保持長時間飛行的工作能力,是飛行學員必須具備飛行素質之一。經大量實踐表明,長跑成績并不能完全證明“飛行耐力”。長跑是提高耐力的項目,是一項身體負荷很大的運動。為了適應長時間持續的肌肉工作,跑時要輕松協調、重心平穩、直線性好、節奏性強。通過調查了解,飛行員普遍認為長時間、大強度、高負荷的長跑訓練對培養飛行耐力沒有明顯的作用,同時重復連續動作的跑動,易產生僵化動作和厭倦情緒,這對學習和掌握靈活多樣的飛行技術是不利的。經訪問了解到,長跑成績的優差與飛行能力的不一定是呈正比的。在耐力訓練中一定要因人而異,適度進行。過度的耐力訓練不利于“G耐力(抗荷耐力)”的發揮,對抗“G-LOC(重力性空中意識喪失)”能力甚至有較大的負面作用。經過本次實驗證明,按照訓練方案中的持續跑與間歇跑交替訓練,學員的耐力素質明顯提高,未出現疲勞和厭倦情緒,尤其實驗組較為突出。由于學員對耐力的承受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在以后的訓練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突出區別化對待。

表3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耐力素質的比較
(4)實驗訓練方案對學員飛行能力的影響。
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制定的《飛行人員體育鍛煉辦法和體育鍛煉標準》要求,目前對于飛行員體能考核中的旋梯、固滾的考核標準也逐步提高。通過調查了解到,隨著考核標準的不斷提高飛行學員們航空體能素質并沒有顯著提升。通過分析表明,現行的體能訓練考核標準僅僅要求飛行學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多少圈數,但是轉完后對飛行學員必須具備的前庭耐力等素質并沒有起到太多作用,仍然缺乏對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前庭器官的刺激。總而言之,傳統的訓練方式比較單一、模式比較陳舊,這次通過實驗的方式運用干擾手段去訓練,改變傳統方式,將固滾和旋梯以往那種考核標準改為在規定時間內每5圈變換一次旋轉方向,共轉換8次,以這種訓練方式來刺激飛行學員的前庭器官,以此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從表3可以看到,經過系統的訓練兩組學員的測試成績都有所提高,但實驗組更為突出。

表3 實驗前后兩組學員抗眩暈能力的比較
4.1、結論
(1)經過6個月干擾訓練,實驗組在這學期期末測試的飛行員各方面的航空體能素質,即靈敏及協調反應協調能力、前庭耐力、飛行耐力、對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過重負荷能力有顯著改善,各項內容測試成績有所提高,實驗組的成績尤為突出,得到了很好的成效;
(2)對照組經過6個月按照常規的教學大綱訓練方法下,對照組控制組在這學期期末測試中,飛行學員的靈敏及協調反應協調能力、前庭耐力、飛行耐力、對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過重負荷能力有明顯提高,但成績提高的幅度較實驗組有較大差距、成績的長幅不如實驗組;
(3)經過6個月的實驗,測試的數據運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方法得出實驗后飛行學生在飛行員的職業體能素質中的靈敏及協調反應協調能力、前庭耐力、飛行耐力、對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過重負荷能力等方面成績顯著優于對照組,且提高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
(4)從測試成績可以看出,飛行員體能素質中靈敏及協調反應協調能力、前庭耐力、飛行耐力、對航空環境的適應能力、抗過重負荷能力在訓練中提高比較難,要在訓練中找到較好的訓練方法,運用一些干預手段進行訓練,可有效提高成效,且要在訓練中循序漸進、突出重點。
4.2、建議
(1)由于高中學生在繁雜的學業中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從而忽略了體育鍛煉。所以到了大學學生難以適應這種高強度的訓練,訓練成效達不到預期效果,應盡可能的保障訓練時間,每周安排3次航空體能訓練課,增強訓練負荷和強度,使大部分學生的體能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2)基于高中三年學業緊張的狀態下,在招飛選拔上要對體能成績優異者在高考錄取總分中給予政策性加分,確實突出了體能素質在飛行精飛中的重要地位;
(3)在高中生中選撥飛行學員時,應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必要時可以把身體素質列入招飛考核中,做到嚴格把關、寧缺毋濫;
(4)實驗中,在實驗設計真實狀況下,因自變量內容過多,很難界定某一因素是通過干預性訓練得到的提高,也有可能是自然發展和通過其它方面得到相應的提高。即無關變量難于控制,在今后研究過程中要得到更加完善的論證。
[1]付傳慶,韓春遠,谷文彬.殲擊機體能訓練特點與對策[J].軍事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2]姜建華.軍隊學歷院校本科學院入學入伍體能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08,(01).
[3]鄺郁.航空兵飛行人員體能訓練探究[J].解放軍體育學院, 1999,(03).
G808
A
1006-8902-(2017)-04-SY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面上項目“民航院校飛行學生航空體能訓練效果的實驗研究”(J2015-16)。
周翔(1987-)男,四川宜賓,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航空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