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雙艷
一、積極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傳承與保護機制
1.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傳承與保護目標。協同治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各系統圍繞共同目標展開工作,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傳承與保護機制首先要構建協同治理目標。這個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兩種。總體目標就是:繁榮和振興民族文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良性傳承與發展,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總目的,任何活動都要圍繞這個開展。但同時由于各方參與活動的動機不同,都還有其具體目標,概括起來就是:實現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學界、媒體、傳承人、社會公眾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例如企業對利潤的需求,學界對文化研究的需求以及社會公眾對提高文化素養,豐富個人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等。這些局部目標需要各方力量圍繞具體工作達成共識。
2.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傳承與保護法規。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主,建立協同治理法規制度體系,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治理工作機制。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兼有公私雙重屬性,法規制定要同時考慮維護公眾利益和權利主體的私權利益。首先,要明確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執法者和監管者責任,突出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體地位。其次,要明確對傳承人、學界、媒體、企業、社會團體協同治理主體的行為限制,特別是對存在的“重申報、輕保護”,保護單位的“不作為”,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等問題,要有明確的行為限制。再其次,要細化上述協同治理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只有在立法層面上明確了多元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才能真正實現各主體在協同治理過程中的合法地位,確保協同治理工作順利實施。
3.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協同傳承與保護激勵。要注重發揮激勵的引導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積極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激勵表彰制度,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傳播交流作出貢獻、建立功勛、享有聲譽的杰出傳承人、社會組織及個人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或其工作人員,進行精神、物質或政策方面的獎勵,激發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二、協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培養
1.規范現有傳承人管理。進一步規范傳承人管理制度,嚴格傳承人認定及退出工作,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形成公民個人申請、公民推薦、相關保護單位推薦等多種推薦渠道相結合的申報制度。開展傳承人的監督及考核,對傳承人進行常態化的考核和跟蹤式的監督,對工作落實不到位,能力素質退化的傳承人經過相應評審考核后及時執行退出程序。落實傳承人的保障及支持,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醫療保障,積極改善傳承人生活條件,長期穩定地為傳承人提供補貼,保障傳承人生活條件。
2.注重潛在傳承人培養。堅持民族文化培養“從娃娃抓起”,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民族文化意識。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編寫民族文化幼兒讀物,創作系列繪本、童謠、兒歌、動畫等。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發揮中小學和大專院校的教育資源,積極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積極在青少年中培養民族文化素養,培養潛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3.拓寬傳承人培養渠道。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孵化器”作用,積極鼓勵社會團體、個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給他們提供資金、政策、稅收、人才等方面的幫助。積極構建聯合人才培養機制,例如:將社會傳承人聘用至院校擔任教員,在博物館建立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基地。一方面可以解決院校教育理論功底扎實,具體工作實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傳承人提供更多的傳承對象,同時還可以為博物館提供更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內容,達到“1+1+1>3”的目的。
三、協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金投入
1.增加政府投入。各級政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部門,要認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傳承中華文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加大經費支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并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逐年增加資金投入,要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優化資金投入和分配,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化的效用。
2.吸引民間資本。要大力鼓勵企業、民間團體以及個人投資或者贊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通過政策引導、優惠等措施,鼓勵民間組織、企業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或投資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柒牌集團與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聯手,成立的“柒牌非物質文化研究與保護基金”,共支持非遺研究項目累計60項,研究項目遍布全國35個地區,柒牌更將中國非遺藝術元素呈現于服裝、服飾設計之中,鑄建了行業內民族文化弘揚的領航標桿,讓沉睡多年的中國瑰麗藝術煥發青春。
3.爭取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和個體的幫扶力度,在銀行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以政策傾斜,可參照大學生創業優惠待遇,對微小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給予低息或無息貸款、在稅收方面給以優惠等,促進微小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不斷發展。
四、協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傳播
1.強化社會公眾認知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子在群眾,其傳承、發展都離不開廣大老百姓的參與,要從提高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意識入手,不斷提高群眾參與傳承保護的主動性。一方面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培養,促使公眾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另一方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知識學習,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類別、名錄體系建設、保護措施等諸多方面,可以使公眾進一步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的保護、傳承中去。
2.科學整體籌劃宣傳工作。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傳播的整體科學籌劃,樣式上參照開封清明上河園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體公園,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體育競技、雜技、手藝等整合在一起,整體宣傳,提高宣傳效益。時間上結合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構建貫穿全年的宣傳主線。
3.大膽使用先進技術手段。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非實體性,許多精湛技藝都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緊靠傳承人口口相傳,在當前傳承人較少的情況下,部分非文化遺產面臨滅絕。因此,一方面要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用聲音、圖像、照片等多種方式將其記錄下來,確保文化的延續性。另一方面注意發揮信息技術信息量大、覆蓋范圍廣、傳輸速度快的優點,進一步豐富電視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產品,在互聯網上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網站,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眾號,建立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平臺,通過圖片、音像、文字、虛擬現實等多種形式宣傳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宣傳質量效果。
五、協同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
1.全面繼承傳統文化精髓。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沃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必須深入貫徹中華文化精髓,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保持傳統文化的基本因素,防止發生變形走樣。
2.不失本質搞好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必須遵循科學規律,要想科學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能人為地創新創造,防止“將淮南的橘,種到淮北的土”,而是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去發現規律,利用這些傳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固有規律來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些試圖通過臆造出來的某些“規律”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想法與做法,到頭來只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致命傷害。
3.科學慎重組織產業開發。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進行科學鑒別,切實摸清楚哪些不能產業化發展,哪些是可以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發展應當發展到哪些程度,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盲目性。
(作者單位:安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