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
[關鍵詞]自由;境界;大鵬;浪漫
1 人物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賀知章稱為“詩仙”,他的詩大多數是為描寫山水和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處理,他的詩風氣勢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且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葉堡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四歲在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現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2 李白精神探索
唐朝是中國封建時期社會的頂峰,“開元”是唐代繁榮昌盛期的頂點。其時,經濟政治的繁榮穩定,玄宗的招攬賢俊,廣開人才之路,士大夫積極的精神,形成了富于理想和進取精神的“開元盛世”。在這個海內清晏,政治開明的蓬勃向上的壯觀景象中,李白是一輪出海的皓月,以其自由脫塵的精神,飄逸豪放的筆致,鋪展了盛唐的精神氣象。李白是盛唐精神的產物,時代造就了李白,李白弘揚了唐音。
正是源于這種對自我價值的不斷肯定,對自身才學的自信,對自己“功成身退”理想的執著,使李白襟懷磊落,不墮世俗;浮云野鶴,飄然揚外,追求一種絕對的自我意志,追求一種現實自由的境界,大鵬自由精神就是李白肯定自我、追求自由的表現。他青年時代所作的《大鵬賦》,初步塑造了自己一生的形象“上摩蒼蒼,下覆漫漫。”“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噴氣則六合生云,灑毛則千里飛雪。”“以恍惚為巢,以虛無為場。”這就是李白追求自由,笑傲塵寰的自我寫照,及至“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時,他汪洋恣肆,神游八極的博大精神再度獲得淋漓盡致的表現,甚至到臨終前,盡管一生坎坷,“就中淪落不過君”(白居易),他雖然慨嘆命運的不濟,但他的自信心始終沒有泯滅,他仍然自信自己是一只遮天蔽日的神鳥,“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他的自我形象始終是大不可擬,巧奪天工的。
3 精神境界分析
李白把自己超凡的志向和無視一切的雄心寄托于逍遙宇宙的大鵬的雙翅,自由地暢游在無限的境界中,他脫塵跋俗,笑傲塵寰,“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他寄情高山大江,自比“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古風》)的魯仲連,他熱情昂揚,滿懷“申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使之寰宇大定,海內清一的志向,”“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等等。他熱情豪放得近乎“飛揚跋扈”。如果說極大的熱情是滔滔的大河,那么李白就是茫茫的大海;如果極高的志向是參天的大樹,那么李白就是莽莽的林海!在李白的面前,任何夸張之詞都需要再加無限,方可以擬他精神的博大。他的詩,被一種巍峨崇高的精神統領著,自始至終托舉著高山大河的氣概,有著超越一切的勇氣和魄力,有著俯瞰塵寰,睨睥一切的挺拔氣勢,他給大河山川,仙境內外天國都賦予一種威然存在的力量,高不可攀,巍然屹立:
由此形成李白詩歌的壯美,超越一切,大氣磅礴,一種崇高的大鵬精神伴隨著詩人登高山,臨大河,吞吐日月的狂歌撲面而來,這是一聲號角,足以鼓動松林的憤怒,這是一襲狂風,足以攪海翻江,沸騰死海!這種力量,僅僅是一種崇高和威嚴無法達到的,與之俱來的,是詩人追求現實自由的高遠的不屈意志!這就是足以代表盛唐精神的李白精神!
如果說《夢游天姥吟留別》是詩人借對名山仙境的向往表達自己要求平等,抒發懷才不遇的士人心聲,不愿屈從權貴,變不甘埋沒無聞的民主思想,那么《梁甫吟》則是一首勇于斗爭,積極進取,表現他參與現實斗爭的戰歌!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閶闔無門不可通,以額和關閽者怒……”
這是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現實,這是勇于面對現實的斗爭精神在天國中熔巖般的憤怒,這正是李白對屈原斗爭精神的繼承,但這里沒有屈原的泣涕感憤,代之以頭破血流地冒死抗爭的英雄主義:“手接飛猱搏猛虎,側足焦原未言苦”再次表達了為理想不畏艱難,勇于斗爭的頑強意志,盡管“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但最終還樂觀地自慰“風云盛會起屠豹,大當安之”。詩人在感悟的大起大落中向世人展現了他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對人生執著樂觀的積極態度。
李白的游仙詩完美地融合了屈原、莊子的精神和筆致,借夢境游仙創造了一個但求自由的人生境界,這是他追求現實自由的生動寫照。他抱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信念擁抱名山大壑,碧水流泉。在山水詩中李白精神再度得以體現和弘揚。
李白的山水詩也是李白精神的反映,他筆下的山水都經過了他自信、傲岸品質的塑造,成為一個處處體現李白精神的理想境界。他的山水詩成為他無限思想的有限表現,都是遠離塵俗、超然物外的,是李白手把乾坤,任意造化,把眼前的現實放置在別有洞天的世外境界中,同是寫廬山瀑布: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日照紅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杏色,空氣共氤氳。
在唐朝詩壇眾星中,王維是山水詩的能手,但李白不同于王維的詩話筆致。王維在詩中勾勒出一幅幅靜謐悠遠,恬靜自然的水墨畫,顯露出一種清新、親切的田園逸趣,如最生動傳神的《山居秋暝》:
讀了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清新親切之感。一場秋雨,刷新空濛的深山,一絲涼意,使人感知秋天的存在,月光如瀉,流泉有聲,浣女歡笑,蓮葉輕搖,一種靜若懸月,淡如清茶的歸隱格調,讀的使人欲念全無。而李白的山水詩中則隱藏著銳利的鋒芒,躍動著蓬勃的欲望,使讀者產生一種征服的沖動。如果說人的心是一泓湖水,王維的詩就如一陣琴弦撥動,產生迷醉般的漣漪,繼而恢復寧靜,而李白則如一陣戰鼓,排空馳氣,掀起軒然大波。
自始至終,李白不是在描繪,而是在造化,高山大河,都是他手中的走卒,可以任意擺放在理想的棋盤上。正是這種手把乾坤的自信心,使他的詩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創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力的世界,這種氣概也是李白人格中自我肯定的表現。從“側身西望長咨嗟”的蜀道中,能感到李白不畏艱險戰勝厄運的勇氣,從“洪波噴流射東海”的黃河的濤聲中,聽到李白對力量的禮贊,從“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宇同科”(《日出之行》)中,感受李白征服的欲望,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中,聽到李白壯志難酬的嘆息……
李白一生寄情山水,在祖國壯麗河山中揮撒豪情逸志,實現自己對現實自由的追求,他在詩中始終是一個強者,是一個征服者,傲岸不屈,完美地體現了李白精神。
4 總結
李白是時代精神的代表。所以產生李白這樣一位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是與唐帝國開闊進取的國力分不開的,封建社會全盛時期的文明和富足,使人們產生進取、自信、追求理想建功立業的精神和磊落自由不受束縛的思想。作為時代驕子的李白表現尤為突出,如杜甫所寫的“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所表現出的傲岸不羈,在其他時代是罕見的,而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的憂患詩人對此詠贊樂道,足見其文明開放的社會風氣,這是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社會根源。
其次,李白一生漫游五湖四海,“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祖國的名山大河、錦繡江山開闊了他的心胸,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他的作品自有一番大氣磅礴的氣勢。
再次,李白作為道教徒,深受道家追求“精神絕對自由”的影響,御風而行,乘云駕龍,神游海外,翱翔宇宙,與造物同游,與天地共始終,力抗自然,勇猛飛揚,受這些精神影響,使李白自有一番仙風道骨,飄逸脫俗。這是他浪漫主義詩風不可缺少的源泉。
再有就是我國悠遠的浪漫主義創作傳統,和來自屈原的斗爭精神,來自莊子的自由精神,共同對李白產生的影響。李白步屈、莊后塵,吸收二人的精神精華,形成了積極浪漫、參與現實、追求自由的李白精神。
參考文獻:
[1] 楊明.從幾首詩看天寶末年李白對楊國忠的態度[J].天府新論,1985(05).
[2] 謝思煒.李白對楊國忠態度之我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1).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