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
進入后經濟危機時代,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彼此間競爭的主旋律已經邁向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創新離不開人才,高校是當前培養人才主力軍的重要戰場,肩負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因此,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背景下,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究和探索,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趨勢所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型人才及其素質模型
1.創新型人才的界定。從人才的金字塔來看,創新型人才處于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素質。多數學者從“創新”“創造”的角度來界定。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擁有豐富的理論或實踐經驗,能夠在特定領域內,打破舊有的成規,作出突破性的創新,以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勞動為社會作出正向價值貢獻的人才。
2.創新型人才的素質冰山模型。對創新型人才進行開發和培養,首先需要將創新型人才與非創新型人才即一般人才進行區別,也就需要對創新型人才的特質進行全面而準確的界定。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該模型認為個人素質可以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思維特征等,是容易被覺察和感知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被改變和發展。后者則包括價值觀、社會角色和自我概念、個性品質和動機,是人潛在的、比較穩定,難以感知的部分,對其它顯性素質的發展提供動力和調節?;诖耍疚恼J為創新型人才的勝任素質也可以從冰山模型的各層次入手來界定。(1)鮮明的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也是人們常說的個性。創新型人才通常具有鮮明的個性,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挑戰權威;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堅韌有毅力,自信心強;有競爭意識等。(2)積極的自我觀察和評價。自我認知即個體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在創新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具備高度的情緒控制力,在遭遇失敗時進行自我調節,才能堅持而有所突破。(3)清晰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角色感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創新行為的原動力,它會驅動個人主動關注社會需求,關注現實中不合理的存在,從而不斷激發其創新變革的動力。(4)流暢的創新思維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是創新型人才智力的核心,是在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自我訓練的基礎上形成的。創新型人才通常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善于發現社會需求,并通過創新將想象轉化為現實。(5)大量的創新實踐與豐富的創新知識、技能和經驗。創新觀點的形成必須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之上。當然,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事實證明很多創新靈感的產生都來自于實踐。
二、國內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調查結果
在社會創新的主流中,高校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遺憾的是,和國外高校的教育相比,我們的教育中創造性教育的成分少之又少。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現狀,我們設計了一套調查問卷,向國內55所大學各類專業的學生發放問卷181份,收回有效問卷165份。問卷主要圍繞三個維度展開,即當前我國高校創新類課程開設情況;創新類活動組織情況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下面根據這三個維度對調查結果進行具體分析。
1.創新類課程開設少。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在各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重視學生發散性思維及其創新能力培養的程度一般并不高,只有30.3%的學生認為他們所在專業的課程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說明當前我國高校各專業的課程開設情況都還未與“創新”緊密相連。調查中有許多學生表示希望高校可以開設諸如戶外實踐、創業指導等課程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由此可見,目前某些高校開設的課程還遠遠未能滿足學生對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要求。
2.創新類活動組織少。目前高校舉辦的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活動總體來說種類少,較單一,常見的僅限于營銷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模型大賽等,調查顯示有61.33%的高校舉辦這類的活動呈現時有時無的情況,定期舉辦的活動較少,其中還是以創新創業比賽居多,這樣可能會導致某些專業無法得到更多的課外平臺展現和鍛煉其創新創作的技能。
3.教學方式停留于傳統。調查顯示,54.24%的學生表示課堂發散性思維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老師盡管會采取小組討論的授課方式,但仍然會給出“標準答案”,并且學生上完課之后無法做到舉一反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較弱,思維定勢現象比較嚴重。此外,高校對學生期末成績的評價導向仍局限重視紙筆測驗、記憶背誦,忽略多元表現,較少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實踐能力。
通過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窺見目前國內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以下問題:專業課程設置上缺少創新素質的培養;教學模式單一,忽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和我國高校教育一貫以來的理念有關,即過于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潛能及創造力的培養,可見,高校的教育理念、方式亟待創新,傳統教學模式有待打破,人才評價有待多元化導向的引入。
三、高校創新型人才創新特質培養對策
結合前文對創新型人才素質特征的界定以及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要培養出有意愿、有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從教育理念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手段創新、創新實踐平臺搭建等方面做出努力,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的進程。
1.營造氛圍,培育創新的人格特質。國外知名高校之所以能培養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和他們的教育理念—允許學生質疑傳統,挑戰權威,鼓勵、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是分不開的。因此,國內高校首先要打破傳統觀念,提倡和鼓勵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人格特質形成的良好氛圍,進而實現學術創新。與此同時,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將校園建設成一個具有學術氛圍的學習型高校,把新觀念、新方法、新理論、新事物在校園中傳播和共享。
2.改變教師的評價風格,引導學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創新的過程意味著困難和風險,若是沒有積極的自我觀察和評價,缺乏情緒控制力和心理承受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積極心理學指出:樂觀的解釋風格是可以習得的,大學生的解釋風格有部分會從老師那里習得。因此,大學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善于挖掘學生潛能,對自信不足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認可,幫助其增強自信,培養他們樂觀的心態。
3.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人格的各項特征中,社會責任感是最核心的部分,具備社會責任意識的人才會主動關注社會需求,進而轉化為創新的動力,實現創新的過程。高校應該多開設傳統文化類課程,使學生樹立感恩反哺,回報社會的價值理念。當然,高校還應給學生多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接觸社會,認識和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此過程中提升其社會責任感。
4.改變考核機制,訓練、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1)培養教師隊伍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高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改變老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手段,其次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老師要做到開放性的、發散性的、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多種可能性,對于有好的想法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以鼓勵學生繼續創新自己的思維。如此,老師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對教師隊伍的創新思維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創新性教育。(2)實施全面多元的評價體系。中國大多數高校的考評制度沿襲了中學時期的制度,即在期末考前,由老師給出考試范圍和復習重點,老師在出試卷時也為試卷下的每道題目背后設下一個答案,并據此進行評分。這樣的考試評價制度實則大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性行為。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生的品德、能力和專業素養都包括在考評范圍里,可適當地加大創新因素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的比重,以激勵學生多參與創新性活動或者激發創新性行為。
5.提供大量的創新實踐平臺,以提升創新技能。(1)為學生開展以課外活動和實踐為主的“第二課堂”?!暗诙n堂”是對課堂教學的擴展。學??梢酝ㄟ^舉辦各類活動或比賽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科技作品或學術研究,將平時課堂所學應用到比賽中,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可以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實踐技能。此外,高校還應設立可以支撐創新協會或活動的組織,為學生定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資金、場地、實驗場所等支持。(2)提供企業實訓資源,培養社會所需的實用性技能。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適用于社會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不能光靠學?!伴]門造車”,加強校企合作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經之路,企業為在校就讀期的學生提供充分、有效的實習實訓環境和機會,可以使學生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可以讓學生獲取在學校學習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綜合能力。[基金項目:2014年福建省教育廳B類社科項目,項目名稱:《創新戰略導向下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BS14405]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