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第二人稱;T/V;敬稱;社會文化
“你、您”是現如今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對對方的人稱代詞。在現代漢語當中,“你”與“您”的使用有很大區別。通常我們使用“你”,往往是對于平等的對象或較為親密的對話者之間而言,而“您”的使用則往往包含敬意,能體現一定的社會地位差距或情感。例如在平時普通同學之間的對話中,一般不可能會使用“您”,對于同學朋友同事等而言,相互之間肯定需要彼此的認同感,尋求一種彼此間的親密感,“你”或“你們”就會更顯得平常和親切。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您”的使用是很常見的,晚輩對于年長或級別低位較高者多稱“您”。在中國漢語當中,北方對于“你”、“您”的用法講究較多一點,而南方人們對“您”的使用不是非常認可,很少使用“您”,這與當地的歷史、地理等有一定聯系。縱觀歷史,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北人南遷:第一次是在南北朝;第二次是“安史之亂”;第三次是在宋代。經過這三次大遷徙,南方文化得到開發,中國文化的主流是發生在北方而非南方。在古代北方,講究文明禮儀,等級觀念明顯,地位差別突出,經過歷史傳承和文化的沉淀,形成如今南北文化的差異。
日語當中有三個詞表示第二人稱:kimi, anata和omae。其中kimi用于平輩或身份相當的人之間,anata是敬稱,也被日本女子用來作為對丈夫的專稱,omae有點特殊,一般是在上對下,長對少時使用。
與此類似的是,許多歐洲語言也有兩個第二人稱的表示,在法語中最為突出,分別有tu和vos,即T與V之分。“T形式通常被描述為‘親近的形式,而V形式則是‘禮貌形式”。T/V之分起初是單、復數之別。古拉丁語中,只有單數tu,而復數vos作為一種稱呼形式最初指皇帝。后來漸漸變復雜,使用V成了‘禮貌用法,使用T通常表示親密,這種用法擴散到雙方都認為有親密的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即雙方有等同感。這樣的方法規則與中國漢語“你、您”的使用區別是一致的。還有俄語(ty/vy),意大利語(tu/lei),德語(du/sie),瑞典語(du/ni)和希臘語(esi/esis)。英語當中,則曾有thou和you的區別,但后來英語當中人人都用“禮貌”形式,T形式逐漸沒有人說。本來表示禮貌的“you”便不能表示禮貌,第二人稱一致成了you。
談及“你”和“您”區別,則不得不說到禮貌。“當我們與他人互動時,我們必須了解兩種面子并做出兩種禮貌的選擇。積極禮貌會促使對方表示友好、稱贊或使用非正式語言取得等同關系……而消極禮貌會引起尊重、道歉、委婉、委婉表達、用語正式等反應……而不對稱的T/V用法屬于消極禮貌”每個人存在于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尊嚴,都希望有自己的社會角色,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人際溝通是人類溝通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指的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信息的過程。”人們在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的同時,必然會對自己和對方有一定的定位,有一個角色的認定。“林登(1936)認為‘角色-這是地位的動力方面。個體在社會中占有與他人地位相聯系的一定地位。當個體根據他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而實現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時,他就扮演著相應的角色。”所以在對話中,角色定位顯得很重要,交談時的人希望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在較為正式的場合中,有一定地位差別的談話者之間,“您”的使用使人感到正常。當然,平等親密之間的人已本身確定對彼此的判斷定位,因此禮貌并不顯得非常重要,人對自己重要性的渴望追求就會為親密性或平等性所取代。
中國的語言變化很大,古漢語中用“爾”、“汝(女)”表示第二人稱“你”。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對于稱呼自然非常重視,無論是口頭語還是書面語都很講究。現代漢語中用“您”表示敬稱,古漢語中則有“公”、“卿”、“子”、“君”、“夫子”、“足下”等稱謂,足以體現古人之間交往極重禮數。究其深處,牽涉到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等級森嚴也許是階級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的特征”中國自商周的的嚴苛的等級制度,隨之配有禮儀。無禮則難以維系封建等級尊卑。所以孔子極其推崇周禮。長晚高低之分決定著敬稱的使用與否。“比如見皇帝則稱‘陛下,見親王必說‘殿下,見高貴官員(所謂達官顯貴)則必言閣下,稱將軍可要講‘麾下,一般貴人還須稱為‘老爺。”中國歷代講究避諱,總原則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等級制度。
在中國第二人稱敬稱中還會看到其他一些有趣現象,尊稱和對與對方相關的人稱呼,如“尊兄、仁兄、賢弟、賢妹、賢侄、世叔”,對對方親屬的稱呼如“令尊、令堂、令郎、令愛”,又引申到與對方相關的事物,如“仙鄉何處、貴庚幾何、貴府何處”等等。有敬稱自然對應有謙稱,大致與現代漢語中“您”與“我”相對應。敬辭謙辭可歸納為“家大舍小令外人”,“令”表示敬重。古漢語中“令”有“美好之意”,作書面話語,如“令德、令名、令聞”等,與“令”用法類似的還有“尊、貴、上”等。《禮記·曲禮上》有言“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敬稱,即為中國傳統禮儀中尊人之道。
“由于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千差萬別的,所處的時間、地點、情緒也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稱謂,不但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反映了自己處事的態度,甚至反映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品質”。中國禮儀形成于西周,經過幾千年,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瑰寶,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會變遷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日益發展的今天,敬稱等多數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出現。自民國孫中山廢除封建落后習俗,稱呼發生了很大變化,沒有了“大人、老爺”等,而出現了“同志”等,這個又對人稱使用產生了很大影響。隨著民主革命的發展與深入,平等的思想漸入人心,尤其一段時間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打壓使得中國傳統語言中的敬稱等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也使得人們懶于理會敬稱謙稱等,人們多以簡言簡語表明意思。再加上傳統禮儀教育的不足與缺失,更少有人會去深刻領會敬稱謙稱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縱觀現代社會,估計也只有一些老知識分子或老年人相互問候時才用得上,一些年輕人甚至會被老人的文化使用迷的一頭霧水。
對于語言的研究也往往產生對歷史文化的窺探,語言中的文化是我們生活中的文化,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息息相關。現代社會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情況下我們對大量的信息不知所措,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了我們自己寶貴財富。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財富,需要每一個人維護與發揚,才能使得民族立于時代的潮頭。
參考文獻:
[1] (加)羅納德.沃德華.社會語言學引論(第五版,雷紅波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 (加)羅納德.沃德華.社會語言學引論(第五版,雷紅波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 黃希庭.心理學與人生[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4] 陳原.社會語言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5] 黃詩結,黃冰.中華傳統禮儀[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田野(1993-),男,江蘇連云港人,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廈門大學文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