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明
[關鍵詞]朗讀者;真人秀節目;文化傳播
2017年初,央視在既《中國詩詞大會》之后,又繼續發力播出了《朗讀者》——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嘉賓們念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朗讀者》熱播,引起的許多網友的好評的關注,在社會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朗讀者》的首播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可謂獲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后,又一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現象級文化類節目。在《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熱播的背后,也有許多作為傳媒人進行深思的幾點。
《朗讀者》以完全不同于國內省級衛視的真人秀綜藝節目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讓觀眾眼前一亮。任何一種流行現象的出現,特別是持續出現,背后一定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國內近兩年受到追捧的娛樂綜藝節目主要是《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這種真人秀的節目一般都是一部敘事片,被邀請的演員就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通過真實記錄、妙地安排,以“秀”作為節目展現故事的方式,讓參與者在困難重重的境地下爭奪最終的勝利。最典型的就是《奔跑吧兄弟》,近兩年來《奔跑吧兄弟》以演員鄧超、李晨、陳赫和楊穎為代表的奔跑團,在真人秀節目中的坦率和團隊中的足智多謀的性格特點,圈粉不少,受到了更多網友的喜愛。
社會學和傳播學的學者李普曼說:“人頭腦中的景象需要和外部世界區別對待,人類大腦中的景是建立在媒介甄選暗示的基礎上的,是以現實環境作為依據的,非主觀變動而構建出一個符號化環境”。這種真人秀綜藝節目參與者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的選擇和后期制作,按照大眾媒體的意愿呈現給觀眾一個預設好的場景。這種快節奏的娛樂方式,對于處于生活壓力大的人們,起到了很好的解壓作用。同時,很多真人秀綜藝節目邀請的都是現在很火的演員,很多人也是抱著窺探的心理,去觀看演員明星在真人秀節目的表現,以窺探的眼光來發現明星生活中的一面,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窺看明星隱私的心理,選擇看明星真人秀節目。這其中不乏各自明星擁有的粉絲的參與,最明顯的是《奔跑吧兄弟》中鹿晗的加入,有很大部分的觀眾是來自鹿晗的粉絲群體。大眾媒介為我們營造的這種場景,不僅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窺探心理,而且將受眾帶入到大眾媒介營造的場景中去,實現了大眾與明星的真實互動。
但是《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以不同于《奔跑吧兄弟》真人秀綜藝節目的模式,《朗讀者》是以一段文字、一首詩歌、一封信、一個故事為線索,并沒有復雜的情節,也沒有故意設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讀者簡單的回顧人生片段,以及打動或改變自己命運的文字,并給觀眾當眾朗讀一遍。這種節目形式簡單但又蘊含濃濃情感的綜藝節目,受到了當下快節奏生活人們的好評,是中國真人秀娛樂綜藝節目的大膽創新的結果。當今的精神生活出現了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的特點,整個社會風氣呈現出浮躁的氣氛。當今社會背景下,人們急需接受高層次社會文化的熏陶,將生活節奏慢下來,接受高尚文化的洗禮。
央視《朗讀者》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將文字與朗讀者的真實生活經歷緊緊結合在一起,二者合力更容易觸動觀眾的同理心,到達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但是觀眾在觀看《朗讀者》會受到很大的感染,會對當下的生活進行認真的反思,引起他們的思考,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讓身體的腳步慢下來,等等靈魂,讓靈魂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
同時,《朗讀者》邀請的嘉賓都是實力派的人物,與當下的娛樂真人秀恰恰相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轉變。小鮮肉明星受到粉絲的熱捧,背后也深藏著多層次的原因。第一,大眾審美對男色的偏向。主要以TFboys和鹿晗等新一代男明星為代表,他們往往具有姣好的面容和帥氣的外表,給受眾尤其是女受眾,無限的遐想,同時不少女性粉絲更是以小鮮肉的標準作為擇偶的參考標準。這也體現了小鮮肉對大眾的影響。第二,女性權利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女性往往作為男人的附屬品,依靠男性生存。女性對小鮮肉的喜愛是對封建社會中女性的處境的發轉,當女性在聚光燈下觀看表演更是一種女性權利的體現。小鮮肉文化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風氣的浮躁。當下《朗讀者》的熱播,對這種浮躁的大眾崇拜小鮮肉文化起到了扶正的作用,將整個社會風氣引領到正軌上來。《朗讀者》邀請的實力派嘉賓,用摯誠的感情和豐富的生活閱歷,用實力征服億萬觀眾的心。
《朗讀者》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走紅,是當今真人秀綜藝節目的極大創新。結合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起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的作用,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朗讀者》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并不代表這中國真人秀綜藝節目的終點,綜藝節目的繼續創新和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邊晟世.淺析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以《奔跑吧,兄弟》為例[J].經貿實踐,2016(19).
[2] 張瀟藝.探析我國明星真人秀節目受眾策略[J].今傳媒,2016(11).
[3] 于麗臣.我國真人秀節目發展趨勢的思考[J].采寫編,2016(05).
作者簡介:
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