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歡
[關鍵詞]民族關系;民族發展;互動關系
1 民族關系理論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創立的科學的民族理論, 是馬克思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科學地揭示了民族問題的實質和發展規律, 為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發展進步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恩關于民族的理論十分豐富,其中涉及民族關系的理論觀點包括: 民族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民族最終將走向融合和消失; 民族關系的內部結構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即生產力決定民族的內部結構和民族之間的關系; 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于其他民族,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和民族壓迫,實現各民族利益的一致,才能使各民族真正團結起來;民族的獨立和統一是各民族平等合作和國際和平的保障; 應堅持各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 要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個必要條件等。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了生產力是民族內部結構和民族之間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并指出: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再到中國共產黨的民族關系理論。提出“兩個共同”和“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同時還提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民族關系理論,又結合中國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2 民族發展理論
民族發展, 是在民族的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的綜合作用下, 民族的內部結構、整體素質、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間關系的不斷調整更新、協調適應, 推動民族縱向質的提高和橫向量的擴展, 不斷實現民族的自身性發展、社會性發展、人的發展的過程, 本質上是民族生存和演進的質和量的提高。民族發展是民族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民族是在縱向質的提高和橫向量的擴展過程中, 實現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民族發展無論屬于超常態的, 還是屬于異態的、跳躍式的發展, 都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實現的。民族是社會的民族。民族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民族的發展變化, 取決于它的社會生產、分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一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決定著民族的發展。這一矛盾運動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同樣也是民族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這一過程主要表現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民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民族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與其形成一樣, 民族是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發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民族發展的量的積累和擴大的決定因素, 也是民族發展的質的轉變的決定因素。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 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的量才能增多(質也隨之提高), 以此為基礎,民族社會所需求的文化生活和產品才能豐富多彩, 民族發展才能實現橫向量的擴展。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 新的生產關系得以產生, 新的制度得以建立, 民族的社會性質才能發生變化, 民族才能在其發展類型上前進一步, 實現縱向質的演進。
3 民族關系與民族發展的互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民族問題,都不可能離開社會總問題而得到解決,而民族問題是否處理得當,對社會的治與亂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說,民族問題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的問題,而是社會發展問題的一部分。關于“民族問題”的概念界定,我國學術界的看法主要歸為三類:一是民族問題就是民族關系問題;二是民族問題是民族之間的差別和矛盾;三是民族問題不僅是民族之間的關系和矛盾,也包括民族本身的事務和問題。直到1992 年1 月14 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 “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系?!边@個闡述,揭示了民族問題的內涵,其內容至少包括四個方面: 民族自身的發展,民族之間的關系,民族與階級之間的關系,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即一個“發展”、三個“關系”。其一,從民族問題的概念和內容上可以看出,民族關系問題和民族發展問題組成民族問題,是民族問題的核心內容。民族關系是民族發展中的一個內容,民族發展是良好民族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從民族關系反過來看民族發展,民族關系是影響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條件,影響和制約民族發展。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而且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其二,兩者都具有社會屬性,民族發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民族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其三,兩者的內容交織在一起,都涉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內容相互交織在一起。并且都具有其復雜性,廣泛性的特點。從民族關系的四個特征、原則與影響因素上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條件,和諧是本質,四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是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目標是“兩個共同”,即“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主要是經濟因素。而要實現這樣的民族關系狀態歸根結底首要實現民族的發展,正如列寧所說,“在民族問題上,奪得國家政權的無產階級,絕不能夠像資產階級民主制那樣,從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而必須幫助那些受壓迫的民族的勞動群眾,達到事實上的平等,如果不解決這個事實上的不平等,就不能保證,法律上的平等”。這就是說,如果不加速發展少數民族經濟,不加速民族地區的經濟開發,不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民族便不僅不能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況,甚至連已獲得的法律上的平等也會變得徒有虛名。同時,各民族間事實上不平等的現象,不僅妨礙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提高,還會影響民族團結,影響民族關系。要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就必須加速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只有加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才能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反過來只要各民族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平等了,真正的和諧民族關系才會實現,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4 結語
民族在廣泛的社會聯系交往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在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中,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必然遇到民族之間的關系問題,民族關系受民族內部結構的影響和制約,一般來說,民族內部結構決定著民族關系的格局。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旦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隨之消失。民族內部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狀況,決定民族之間經濟交往,文化交流的規模,形式。民族內部政治結構直接影響著民主監督,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關系。民族關系對民族結構產生的重要影響,一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都取決于它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決定,民族結構的除了內部因素外,還有來自民族之外的因素,特別是外部交往的發展程度。外部交往包括民族之間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這種交往的形式是復雜多樣的,包括平等友好的交往,也包括征服奴役的交往,如戰爭掠奪的,因此,外部交往既可以促進民族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完善化進程,又可以阻礙整個進程,甚至破壞民族內部原有的結構,是民族結構出現,缺損性局面。良好的外部交往也可使民族加快發展,我國的鄂倫春族,涼山地區的彝族,西藏的藏族等,許多民族在新中國跨越了一個或幾個社會發展階段,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民族跳躍性發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和先進民族的大力幫助下實現的??傊褡逯g的關系是影響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外因,協調和諧的民族關系是民族健康迅速發展的條件和助力,民族發展中的曲折,都與當時的民族關系有一定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民族關系,始終是作為社會發展一部分的民族發展的伴隨物,而且,是既決定于民族內部結構,又影響著民族內部結構的一種社會關系。他對民族發展可以解除禁或阻滯作用。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不是孤立的,不僅取決于本民族自身的內在因素和本民族生存的地理環境,而且取決于與其他民族的相互關系。也取決于各民族的發展程度。民族關系與民族發展只有實現雙向的良性互動,才能實現雙贏局面。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建立和諧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大潮中,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是不可或缺的。民族各方面發展的繁榮是國家進步的體現,也是民族關系和諧發展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G].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文集:第8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吳仕民.中國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云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