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貴
[關鍵詞]刑事訴訟;司法會計;事實審查
1 司法會計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重要意義
在司法會計通過檢驗、鑒另分析財務會計資料及相關證據,并通過嚴謹的邏輯論證,對偵查部門提交鑒定的財務會計悶題進行量化分析后,制作出書面文件,即司法會計鑒定書,提出結論性意見,為檢察機關自偵部門辦理案件提供科學的證據,以利于查實犯罪事實。根據法律規定,鑒定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所以司法會計還擔負著做好庭前準備、庭中質證、庭后補充,完善、修正等環節的工作。對于公訴案件。檢察院作為指控方,必須要有充足的證據。在絕大多數經濟案件中,不管是貪污、侵占、挪用,還是虛假出資、偷稅、抗稅等,都需要會計鑒定的支撐,沒有客觀公正的會計檢查、鑒定結論,必將會削弱檢察院的公訴效果。
電子證據作為現代社會出現的一種新型證據類型, 這種以新的形態出現的證據形式成了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論題。雖說”數字檢察”發展速度極快,但隨著檢察技術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困擾檢察技術和信息化工作良性發展的問題和矛盾逐步顯現,涉及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等各個層面。要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促進檢察技術和信息化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提升檢察的地位、凝聚人心、增強實力。
2 司法會計制度目前在訴訟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會計電算化系統犯罪多具有相當高的會計電算化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 采用高技術、高智能的計算機技術手段, 這也導致了司法會計對電子證據的審查、認定難度。盡管如此, 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 司法會計可利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犯罪自身的特點實施一套全面、有效的審查方法。常用的審查方法如審閱法、分析法、印證法、實驗法、論證法等。審閱法。是用傳統方式審查原始憑證的合法性, 采用人工控制和自動校對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對打印存檔的會計資料查看閱讀, 可以及時發現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問題。這也是會計檢查活動必須采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檢查方法。分析法。是將業務員經辦的業務和數據記錄、審核、批準分開, 輸人的關鍵數據要采用分批總數控制的方法, 按責任分工, 不相容職務相分離進行審查, 對輸出報告進行分析, 核實例外情況, 審查有無異常情況或涂改的行為。印證法。是指將若干證據所分別證明的若干事實結合起來進行驗證。
會計電算化系統應用越來越廣泛的今天, 電子證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已經成為證據系列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在我國, 司法會計對電子證據的查證剛剛起步, 審查的理論和技術方法遠遠跟不上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司法會計人員面臨著更新知識的需要, 不僅要有豐富的會計、審計、經濟、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熟悉財政、法律法規; 而且還要掌握計算機和會計電算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促使我們對于頻繁出現的計算機犯罪案件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查證、揭露, 以有效履行法律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3 我國司法會計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國司法會計制度仍讓存在諸多問題。總體上看,我國目前尚沒有真正形成司法會計鑒定人執業資格制度,雖然《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鑒定人為具備專門知識的人,同時《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以及高檢院等司法部門的有關規定都不同程度地表明,司法會計鑒定人包括公、檢、法內部的專職司法會計和執業注冊會計師,但是,以上法律對于司法會計鑒定人資格的限定仍然不夠嚴格,比如,沒有明確專門知識的人的具體范疇,也沒有嚴格限定專職司法會計之中具備什么專業技術水平的人員以及哪種層次和資歷的注冊會計師才具有司法會計鑒定人資格。其結果是實踐中司法會計鑒定人員的素質非常不整齊,導致當事人雙方針對鑒定人是否具有合法鑒定資格、鑒定結論是否具有證據效力經常發生爭執。如果不對司法會計鑒定人員資格進行嚴格的限定,其鑒定結果的可信性必然會大大降低,難以從根本上保證司法會計鑒定工作的質量,必然會嚴重阻礙我國司法會計鑒定行業的發展。此外,我國司法鑒定機構總體上設置比較分散,重復建設和鑒定結論相互矛盾較多,其中司法會計鑒定體系的也很突出。筆者認為,司法會計鑒定體制改革應該符合獨立、科學、規范、高效、公正的原則。應該逐步建立統一的司法會計鑒定體系,消除重復建設、互相扯皮的弊端,提高鑒定的科學性和效率性。
綜上,科技強檢意味著快速、準確、透明、效率與公正。雖然目前我國司法會計制度仍有不足,但相信隨著會計電算化系統的不斷推行,司法會計與電子證據取證的不斷結合,以及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檢院到基層檢察院,深入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共識不斷加深。完善司法會計制度建設,任務雖艱,前景光明。風好正是揚帆時。
參考文獻:
[1] 王志紅.司法會計鑒定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6(01).
[2] 樊永流.淺析司法會計鑒定存在的問題、成因及解決思路[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09).
[3] 朱紅.質量控制關鍵點和風險點理論在司法會計鑒定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09).
[4] 杜國偉.反貪辦案中司法會計的價值考量[J].人民檢察,2016(06).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