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未讀Club”位于北京東四九條胡同里的全新共享空間“東四·共享際 5Lmeet”,這是一個集合居住、工作、娛樂休閑、交流體驗的共享空間。在這里,空間與內(nèi)容、產(chǎn)品與人發(fā)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資源的共享會催生無限的可能。由日本建筑設計師青山周平擔綱設計的“未讀Club”就是這樣一個全新的可能。
青山周平,日本建筑設計師,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師;北方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2015年參加《夢想改造家》電視節(jié)目。主要設計作品有“南鑼鼓巷大雜院住宅改造(獲得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獎銀獎)”、“燈市口L形之家” 、“失物招領家具體驗店”、 “ house vision理想家 400盒子的社區(qū)城市”、 “原麥山丘”(西單店、望京店、富力城店、華貿(mào)店)等。
沒有書架,卻更懂得分享
“未讀Club”是一家沒有書架的書店,18把可以旋轉的座椅占據(jù)了大部分空間,每個座位上有一盞燈。純白色的墻壁,整齊排列的白色座椅,讓空間頗有一番儀式感,而18盞暖橘色的閱讀燈,給這儀式感帶來一些溫情和親切。未讀希望將這里打造成一個能自主閱讀,又能讓書與人、人與人產(chǎn)生交集的地方。每把椅子上放著一本書,讀者坐上去,便完成了書與人的第一次聯(lián)結;可360度旋轉的椅子,青山解釋說:如果有兩個人坐在空間里,那么椅子可以轉成面對面或背靠背;有三五個人分享交流時,椅子就可以轉成一個圈;而大家聽講座時,椅子就統(tǒng)一朝向一個方向。椅子是固定的,但思想是自由的。從一開始,未讀就沒有把這間“書店”定義為售賣產(chǎn)品的場所,而是集聚人群,促進交流,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場域。
24小時,一人一書一燈。日間,“未讀Club”是沒有書架的開放閱讀空間;夜晚燈亮,“未讀Club”是盡享獨處的自助圖書館,也許還會遇到駐點小伙伴帶你一同品讀文字;每個周末,“未讀Club”都會開展主題讀書會、小市集、觀影會、生活美學課等活動,內(nèi)容涵蓋生活、文學、科普、藝術等多個領域。未讀希望去掉那些傳統(tǒng)的阻隔,通過分享讓閱讀成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每周一本書,并非只是“理想主義”
“未讀Club”每周只有一本書出現(xiàn)在店里,這在概念上完全打破了人們關于書店幾乎所有的想象。一周做透一本書的“七日制”活動體制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每一周,“未讀Club”會圍繞本周的主題書做各類內(nèi)容拓展,小到墻上的主題墻呈現(xiàn),大到展覽、講座。未讀相信,要想挖掘出“閱讀”的真正力量,僅僅浮于表面是絕對不夠的,一本書包含的世界,值得我們多花些時間去探索。
如果想要購買,通過店內(nèi)設備的二維碼線上下單即可,支持店里直接取貨,也可送貨到家。線上線下的隔閡打破,閱讀和購買聯(lián)結得更緊。
這間希望壯大會員的線下體驗空間,最重要的是親切、有趣和獲得。無距離感的開放場域、豐富的主題活動配合、在交流中獲得知識和故事,就是未讀作為新式閱讀空間的基本訴求。
一面墻,是現(xiàn)在與過去的聯(lián)結
胡同改造是一個越來越流行的話題,因為胡同改造而變成“名人”的青山周平認為,“我們心里都有一種渴望跟不可替換的東西接觸的欲望,為什么會被老的木頭,老的石頭吸引,因為它是沒辦法替代的。”
在他經(jīng)手的老建筑改造中,總是想留下一些原本屬于這個空間的歷史見證,或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呈現(xiàn)。“未讀Club”的Logo背景后留下來的老式磚墻,其實是胡同里,鄰居家的承重墻。青山周平堅持保留了它最原始的狀態(tài),只做了最簡單的打磨處理,而“5LMeet”空間中這唯一一面原始風格的墻壁,讓“未讀Club”更顯獨特。老建筑是經(jīng)過時間后的唯一存在,是設計效果做不出來的,青山用這堵墻留住了胡同的歷史,更讓這個現(xiàn)代閱讀空間實現(xiàn)了與過去的對話。
“如果不知道以前走過的路,我們很難知道現(xiàn)在處在哪里,以及正在往哪個方向走。”這是青山作為一個過來人,給所有中國年輕設計師的建議。
明信片,交流的延伸
“交流”并不僅存在概念上,從定制的椅子一直蔓延到店內(nèi)的明信片墻上。青山周平在“未讀Club”的主題墻面設計了18個明信片投遞口,讀者可以在明信片上寫下想說的話,投遞出去,完成此刻與未來的交流。青山說,“18”并不是一個刻意為之的數(shù)字,但在有限的空間里,卻創(chuàng)造了18個無限的交流可能。
為未讀的讀者們尋找一個有趣的開放空間,已經(jīng)是去年開始著手的事情。看遍了大小場地都沒有非常特別滿意的,而下定決心選擇這里,是因為有趣的“左鄰右舍”。
未讀的鄰居們有吃有玩,隔壁的甜品店和西餐廳跟未讀一樣沒有店門,旁邊的自助便利店和悅跑圈販售機讓這里的流動人群變得觸角更廣。樓下是待租的獨立辦公區(qū),樓上還有舒適的星空房。在這里待上一整天,不會怕沒有新的體驗。中間的回形走廊讓整個空間流動了起來,鄰居們也越來越主動地發(fā)揮彼此的功用,做張通行卡,大家互享折扣,這讓“未讀Club”不足50平方的獨立面積成倍地延展出去,融合共通,便是共贏共享的所在。
當然,未讀也知道,人們對“未讀Club”好奇心的余溫總會慢慢褪去,想要真正留住人群的關注,必須有真正優(yōu)質的內(nèi)容來承載。未來這里將會以探索商業(yè)模式為出發(fā)點,迎來更多其他出版品牌的優(yōu)質內(nèi)容。“書是媒體,是平臺,應該讓更多的好東西進來交流”。如何讓閱讀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并產(chǎn)生力量,是未讀努力的方向。
未讀之書,未經(jīng)之旅。從未走過的一條路,或許艱難,卻更有未知帶來的魅力,這世界的哪一次突破,不是因為一場未知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