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中石油華北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 河北 任丘 062550)
高含水油藏大孔道形成機理研究
楊康(中石油華北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 河北 任丘 062550)
高含水注水開發過程中,大孔道的形成加劇了油藏層間矛盾。由于注入水沿高滲流通道無效循環造成注入水波及體積下降、水驅效率降低等,進一步加劇層間矛盾,影響油藏的整體開發。本文通過調研研究高滲流通道形成機理,為后續油藏開發提供借鑒意義。油藏注水開發中后期,由于油藏儲集層中注入水對礦物及膠結物沖刷、溶解作用,造成儲集層三維孔隙增多,同時由于儲層滲透率的差異,加劇儲層形成高滲流通道。注入水沿高滲流帶線性突進,形成油水井之間相互連通、帶狀分布的強水洗優勢通道。
1 優勢通道形成的原因及因素分析
油藏經過長期注水開發,儲集層原始孔隙結構由于注入水對孔隙、膠結物、孔隙骨架的溶解和沖刷作用,使巖石表面附著的黏土顆粒發生運移,同時黏土顆粒遇水水化、分散運移、膨脹等,堵塞小孔道、削弱巖石膠結強度,造成儲集層滲透率差異性增大、巖石孔侯半徑增大,從而形成高滲流通道。
優勢通道形成的因素:
(1)水驅動力沖刷作用
油藏注水開發過程中,在相同滲流時間內,注水滲流速度越大砂體顆粒沿主流線方向運移速度越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油水井之間形成高滲透率通道。
(2)流體摩擦作用
油藏原油粘度越大,在注水開發中滲流阻力越大,原油對巖石表面拖拽作用越強,同時隨著原油粘度增大其攜帶砂體能力越強,造成巖石孔隙結構和表面性質發生變化。
(3)儲層沉積韻律、非均質作用
(4)巖石滲透率差異性
經過長期注水沖刷后,巖石結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水井啟動壓力、注入壓力、油壓降低,單層吸水指數變大;
(2)層間吸水差異變大,注入剖面差異增大;
(3)注水壓力指數變小;
(4)儲集層單層水驅、速度見效周期縮短;
(5)儲集層含水飽和度增大,含油飽和度突降;
(6)儲集層巖石骨架膠結強度降低,泥質含量減少;
(7)巖石表面潤濕性發生變化。
假設油藏高含水期儲集層含油飽和度低,注入水沿高滲流通道流動且符合滲流原理。
(1)油水粘度比

式中: Kw儲集層水相有效滲透率, 10-3μm3; μo儲集層地層原油粘度MPa·s; Ko儲集層油相有效滲透率,10-3μm3; μw儲集層地層水粘度,MPa·s。
(2)儲集層產水量

(3)優勢通道滲透率

(4)優勢通道平均半徑

式中: rd大孔道半徑,μm; τo孔隙迂曲度; Φ是孔隙度。
(1)油水井連線主滲流方向與優勢通道帶狀分布一致;
(2)水井高注入油井低采出不易形成高滲流通道,水井低注入油井高采出易形成高滲流通道。
(1)儲集層原始孔隙結構由于注入水對孔隙、膠結物、孔隙骨架的溶解和沖刷作用,使巖石表面附著的黏土顆粒發生運移,造成儲集層滲透率差異性增大、巖石孔侯半徑增大,從而形成高滲流通道。
(2)油水井連線主滲流方向與優勢通道帶狀分布一致。
[1]劉德華,王越之.灰色系統理論在石油工業中的應用[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112-133.
[2]陸明德,田時蕓.石油天然氣數學地質[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1:134-152.
[3]竇之林,曾流芳,張志海,熊偉 ,田根林,劉學偉,黃立信.大孔道診斷和描述技術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1,28(1):75-77.
楊康(1989-),畢業于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現從事于采油工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