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作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品牌創建推進會的重要活動之一,4月17日,河南特色農產品·茶葉論壇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此次論壇由河南省農業廳、信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錢國玉、農業部市場信息司副司長陳萍、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楊海蛟、信陽市市長尚朝陽、信陽市副市長鄭志強出席論壇,信陽各縣區分別派出代表參加活動。行業協會、科研院所、茶葉企業、流通市場等負責人先后演講,他們全方位、多層次給大家帶來了一場生動的茶葉發展視聽盛宴。
此次茶葉論壇借助全國農業品牌推進大會的東風,旨在貫徹落實河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新時期農業品牌創建工作的決策部署,宣傳推介河南農業品牌,推動新時期農業品牌建設,探討茶葉品牌的機遇與挑戰,助力信陽茶葉品牌化發展。
錢國玉在致辭中說,茶是綠色的瑰寶,記錄了信陽厚重的歷史,凝聚了信陽人勤勞質樸的品格,更象征著綠色生態的發展道路。這次農業部在鄭州舉辦全國農業品牌推進大會,是河南省農業品牌發展的重要機遇,借助大會平臺,信陽市人民政府邀請到了國內茶界頂級品牌戰略專家在此為信陽茶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必將為信陽乃至全國茶葉品牌創建產生深遠影響。他說,今后信陽一定要按照“企業為主、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原則,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區域優勢和特色優勢,培育、壯大和保護好茶葉品牌,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支持做大做強品牌農業,做大做強品牌茶葉。
尚朝陽對與會人員的到來表示感謝,他指出,信陽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美譽,由此孕育出了名揚四海的茶之珍品——信陽毛尖。作為中國茶的原產地之一,信陽茶的種植歷史悠久,信陽毛尖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從此讓藏在幽谷無人曉的信陽茶蜚聲海內外。在“金獎”的光照下,信陽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持續調結構促轉型。一周前,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正式授予信陽“中國優勢生態區域——中國毛尖之都”稱號;兩天前,經浙江大學CARD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59.9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茶產業轉型發展是當前大勢和發展方向,希望本次論壇為茶產業轉型升級把脈開方,為茶產業品牌建設指點迷津,為茶產業全面振興導航指路。
在當天的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魯成銀就《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共同成長之道》同與會人員相互交流;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姚靜波就“2016年中國茶葉產銷形勢及2017年展望”進行了分析,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姜含春從“地理標志公用品牌下茶企業創新與核心競爭力”入手講述了茶企發展的趨勢。
信陽文新茶葉公司董事長劉文新更是飽含熱情地談到茶葉未來發展之路。他建議,信陽毛尖作為信陽的支柱產業,新時期更應引起政府的重視,走“市縣長+董事長”之路,把茶葉發展放到更高的位置。他說,茶葉發展有淡旺季之分,淡季我們的出路在哪里?他建議政府多引導茶葉企業發展旅游業,把人吸引過來了都能掙錢。國家級信陽茶葉市場董事長李建軍從如何搭建合作平臺,如何實現“茶葉商品、全球供應、中國交易、信陽定價”講起,為信陽毛尖發展找銷路找市場。信陽毛尖茶網董事長陳鵬建議,各個茶葉企業要學會利用互聯網來廣開銷路。
信陽種茶始于東周,歷史悠久,茶文化源遠流長。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評價,“淮南以光州(今信陽)上”;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感嘆“淮南茶信陽第一”。百年名茶信陽毛尖早已馳名中外,是信陽市的“金名片”。
茶產業是信陽市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競爭力強、前景廣闊的生態產業、富民產業,茶產業的發展始終得到信陽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信陽市茶產業實現了新的突破、新的跨越和新的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210.8萬畝,茶葉產量達5.95萬噸,總產值達100.8億元。全市現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7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9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個;現有茶葉從業人員超過120萬人;茶農人均每年種茶收入超過5500元。茶產業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脫貧的重要收入來源,是信陽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大特色亮點。茶葉已成為信陽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的有力支撐和重要抓手,成為信陽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和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