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龍
摘要:上一年度“逐步開放圍墻”理念一出,隨即引來多方關注,起源于《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提倡的“小街區”概念也再度升溫,二者所指出的共性的問題在于城市中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匱乏,建筑、布局與公共綠地之間的矛盾。恰好,我國古典園林極為重視建筑、人與自然的依存及和諧共生的關系,在立意,整體布局、組景、景觀序列、山水、植物配置等多方面具有指導、啟迪意義,本文簡從空間布局、設計理念方面著手,以蘇州園林為例,深入淺出,對其中的啟迪意義做簡要探究和總結。
關鍵詞:蘇州園林;空間布局;社區公園
一、誰動了你我的“花園”——背景
居民區里的公共活動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少,想要尋一處綠地花園或休閑活動設施越來越不便利,是誰悄然動了你我的“花園”。
想要簡短并單方面的回答這個問題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有一條主線不可忽視——城市化。城市化的快速擴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匯聚在一起讓我們可以享用更多更好的資源,同理,匯聚在一起也剝奪了我們可以共享更好的資源。城市快速的生長不可避免的出現居住空間需求的增加,居住區的擴張,商業用地無孔不入的蔓延,一點點擠壓著我們僅存的公共活動空間。如何處理這種矛盾關系?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我山之石,異曲同工。我國古典園林“天人合一”、與自然依存和諧共處貫穿始終,對多種關系共生的巧妙處理、適宜的尺度正是十分值得探究借鑒的。
二、我山之石——以蘇州園林為例
蘇州園林始于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興旺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其從立意、空間布局構思上就十分考究各部分(觀景、休閑、居住、步道連通)、各種元素(人、山石、花木、屋宇,水體)之間的關系。
第一,在設計構思上,蘇州園林通常先設“園”(立意),以園中有園,園中有院,層次豐富合理,且富有趣味為布局理念。以蘇州網師園為例,其一開始就考慮基地面積較小等條件因素,顧布局精巧緊湊,但功能完善,結構合宜,建筑與園內其他部分空間尺度配比協調,反而凸顯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趣味美感,功能上,錯落有致,景觀體驗上移步異景,有疏有密,虛實得當,小園中亦讓人體會到變化的美感。
第二,多設“水”為園子中心,布以山石;設屋宇,控制全園,并布以廊庭于整個園子中相互呼應,使建筑與園子融為一體。這里園子中心的“水”多為池,以效法自然山水為風尚,其源頭離不開道家的陰陽學說中的“風水——“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當然,也有文人雅士清凈脫俗的追求有關。以當下科學的視角來看,園中有池水可疏通積水,滋養植物生長,濕潤空氣,調節小氣候。在美學與精神層面,靜水讓人有清凈的感受,映射四周及天空的景色虛虛實實也引人遐想,動水則給園中增添生氣與活力,聆聽或尋覓叮咚的水聲不失為一種樂趣。
第三,引入步道,植入鋪裝,連通園中各部分,“橋、汀越水而遇,花草相映,樹木扶疏,人工與自然融為一體”。用唐代詩人常建的“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形容數軸園林中的步道再合適不過了,曲徑通幽是蘇州園林一個非常重要的美感體現,以此也延伸出了“曲溪、曲橋、曲岸、曲廊”等等。以拙政園西園的水廊為例,在三維空間中盡顯曲折之美,不僅左右有曲折,上下也與之相結合, 似直而有曲 , 起伏平緩而自然 。景觀體驗更加豐富。
第四,蘇州空間布局及設計中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借鑒的——修隱或強化園子的主軸,調整布局中的視線、空間流線,以此達到借景或者障景的需要。調整空間流線一方面是為此,另一方面則可通過對比、襯托、轉化的營造讓園子的景觀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最大化的呈現園子的美感。同時,流線產生的游覽于其中的時間維度讓三維空間成為活生生的四維空間,可領略時、空變化的意趣,領略參悟其中自然萬物共生之“道”。以留園為例,入口以虛實變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間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揚先抑的作用,歷來為園林界人士稱道。先是幽蔽的曲廊,進入“古木交柯”漸覺明朗,并與“華步小筑”空間相互滲透。北面透過六個圖案各異的漏窗,使曲廊與園中山池隔而不斷,園內景色可窺一斑。繞出“綠蔭”則豁然開朗,山池亭榭盡現眼前,通過對比達到最佳境界。
第五,極具文化特色并豐富意境的——立匾、置書與園中,題詞作畫,將意境淋淋盡致的體現出來。好的景致配合貼切的景名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如蘇州園林中“滄浪亭”一名,自然讓人聯想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詩句,對園子的建成歷史有了幾分遐想,游園時感觸和體驗也會更加深刻。
三、子云相如,異曲同工——結論與啟迪總結
1 社區公園可借鑒古典園林的立意根基,使小公園有個性的魅力和更匹配使用者的需求,也為下一步布局建立引領的主線。這里社區公園的使用對象則不同,更多是周邊的居民百姓,面向公眾,結合周邊民意來立意。
2 在布局方面,園林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方寸之間可觀廣闊天地”的特點十分值得借鑒。其恰當的布局、變化的流線,有開有合,多種游行線路相互交錯,步移景異,使得占地面積不大的園子顯得尤為豐富。園子通常有中心(水體),屋宇控制在其中,而景點間并不均質,交錯間適當有掩映和借景,時而幽靜狹小,時而明亮開朗,社區公園中如有所應用,居民體驗感會得到很大提升。
3 水體在園林中必不可少,社區公園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形式讓水體或主導、或貫穿、或隱含在園子中,發揮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涵養水土植物,豐富材質,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有親近感。
4 現代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中統一的硬化鋪裝,大片的草坪,整齊”阻隔”的灌木花叢等總顯得有些單調。園林中豐富的山石、植物、文化組景極大豐富了園子的趣味性,山石形態各異,飽含靈氣,植物與建筑與人之間相生相合,從不覺阻礙,文化組景富有韻味又方便休閑,更有雅趣。
5 恰當的文化點題在社區公園中也可借鑒,一方面可營造氛圍,擴張不僅限于表面的物質感受,增強精神層面的感觸;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居民的文化審美,陶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傳統文化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李錚生.城建·園林·環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徐小蓮,王瓊.蘇州拙政園和網師園的理水藝術[J].南方農業(園林花卉版),2011,06:1-4.
[3]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