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摘要:為解決我市市政水源單一、飲用水質安全及工業園區供水等問題,“引觀入本”工程于2013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這項工程主要是將觀音閣水庫的水經輸水隧洞及管線自流輸入市內的大型水利工程,其最大輸水設計規模為125萬立方米/天,年供水量4.08億立方米,計劃2017年10月竣工通水。提前謀劃觀音閣水庫水源地保護工作,對于促進經濟發展,保證市區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觀音閣 水庫 水源地保護
觀音閣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795平方公里,最大庫容量21.68億立方米,水利庫容為13.85億立方米,庫區水面62平方公里。觀音閣水庫自2000年竣工以來,每年為鞍山、本溪和遼陽提供工業用水7.9億立方米、農業用水3.8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為主,以灌溉、發電、養魚等為輔的綜合型水利樞紐工程。庫區共有2個支流,北支流稱北太子河,發源于撫順市新賓縣紅石砬子山,南支流稱南太子河,發源于本溪縣東營坊草帽頂子山,庫區周邊有本溪縣東營房、堿廠、田師傅、南甸、撫順馬圈子等5個鄉鎮,40個村,13個社區, 近9萬人口。近年來,我市對觀音閣水庫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保持水質優于Ⅱ類,但由于庫區區域較大、污染總量多、保護資金投入不足、部門管理權限有限等原因,水源保護難度日益增大。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1、庫區污染類型多樣、總量較大。一是生活污染。水庫周邊住戶比較集中,生活污水通過上游徑流直接帶進庫區。二是生產污染。上游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種植經濟作物,使用的肥料、農藥等污染物隨雨水流入庫區。三是養殖污染。農民在庫區實施網箱養魚,投入飼料及魚類糞便,導致庫區水體含氧量等有害元素超標。四是旅游污染。由于管理不到位,庫區隨處可見旅游者遺棄的空瓶子、塑料袋、瓜皮果殼等垃圾,清理難度較大。
2、水源保護權責不清、力量薄弱。觀音閣水庫水源地保護工作任務重、責任大、操作難。特別是符合我市實際的飲用水水源地管理辦法尚未出臺,管理權限、責任分工、處置辦法沒有明確規定,導致政府相關各部門責任不清,配合不到位。雖然,觀音閣水庫管理局是水源地保護的主體,承擔主要管理責任,但作為省水利廳下屬部門,協調各方難度較大。
3、資金投入來源單一、增長緩慢。目前,各級政府尚未安排觀音閣水庫水源地保護專項資金。由于歷史原因,庫區及上游各鄉鎮還有很多污染企業,如各村興辦的各類小企業及餐飲項目,由于搬遷補助資金不到位,遲遲未能搬遷,長期污染水源地;由于沒有實施退耕還林資金補貼政策,上游農民種植污染較大的經濟作物;由于沒有取締網箱養魚補貼資金,導致庫區水質含氧量超標;沒有設立庫區及上游垃圾集中清理、排污行為監管、偷釣游泳行為懲戒、水體保護項目建設專項資金,導致保護工作難度較大。
4、部分群眾觀念落后、自律不夠。部分群眾在水庫內按傳統方法養殖魚類,嚴重破壞了水庫的生態平衡,使水庫自凈能力減弱、水質惡化;有的農民及來水庫旅游的游客,隨意向水源保護區傾倒、亂丟垃圾、洗滌有毒有害容器,甚至是將動物死尸丟棄在水庫里,造成水體污染。
鑒于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盡快完善水資源保護體系。一是加快編制出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形成完善的監測評估、維護管理、責任追究和應急處理機制,把水源地保護工作納入正常、有序的軌道。核定水源地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標準,建立水源地保護、排污總量管理制度,加強入河排污口和河流納污總量控制與監管。劃定保護區,加強庫區森林及水資源保護,治理水土流失,退耕還林,保護植被,涵養水源。二是明晰權責,建立飲用水源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將保護區主要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相關部門和鄉鎮。水利部門管理水源;環保部門管理項目,嚴格環評審批,定期監測水質;建設、國土、衛生等部門和當地政府共同參與,協同水利、環保部門做好水源保護、河道整治、污水處理、管網改造、垃圾處理、退耕還林等水環境治理與水資源保護工作。三是建立水源地保護行政責任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把水源地保護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二、實施庫區污染綜合治理。一是逐步減少庫區污染源。依照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要求,制定保護庫區產業發展目錄,嚴格限制新建污染企業,并逐步關停或轉產現有污染企業。調整保護種養植結構,關停禁養區內的養殖場。加強旅游項目管理,防止游客帶來的污染。二是建設防污治污設施。改造庫區周邊村莊生活基礎設施,興建生態廁所、垃圾集中收儲站,實行垃圾集中處理;加快規劃建設鄉鎮污水管網,將生活污水全部納入排污管網。三是實施科學養殖工程。嚴格控制水庫魚種放養規格、比例和密度,使水庫內形成比較平衡的生物鏈。四是加大執法力度。積極籌建市公安局專業執法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嚴格行政執法,依法查處各類破壞水源地的行為。
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水源地保護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應安排專項資金長期投入。建立固定的資金投入機制是確保觀音閣水庫水源地保護工作扎實開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建議市政府劃撥一定的資金,專用于觀音閣水庫水源地保護,相關部門也要劃撥配套資金并落實到位。
四、加強水源地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各級政府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新聞媒體要向社會公布水源地保護的范圍、內容和辦法,讓廣大群眾在充分知情的基礎上,主動支持和參與水源地保護工作,形成人人關注、人人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觀音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觀音閣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的現狀看,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
1、目前,飲用水源地建設與保護工作主要是由水利、環保、農業、建設、衛生和當地政府等多個部門負責,這就造成了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責任主體和責任人不夠明確,出現管理不到位,信息不共享的局面,使飲用水源地保護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狀態,沒有形成協調共管機制和聯合執行機制。
2、尚未建立完善的飲用水源地隔離保護措施。整個庫區為開放性水庫,游人和車輛可隨意進入庫區。在庫區內垂釣、洗滌、游泳及沿壩設攤現象禁而不止。
3、預警和應急保護機制不完善,雖然已經建立了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體系,但應急保障體系不完善,尚未形成系統的預警和應急體系,一旦水庫發生污染事故而未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對飲用水源地供水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
二、觀音閣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已采取的措施
1、從2011年開始,我縣在已在太子河流域、觀音閣水庫周邊的鄉鎮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2012年在太子河上游已建成日處理1萬噸田師傅鎮污水處理廠目前正在施工建設,預計2015年10月底前投入運行。目前庫區周邊東營坊、堿廠、南甸、田師傅、清河城、小市鎮6個鄉鎮已建成封閉式垃圾箱1850 個、清掃工具及保潔車120 套、垃圾清運車37 臺、垃圾中轉站 32處,累計修建排污溝7400延長米,形成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清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集轉運系統,有效的解決了農村水環境、庫區水環境垃圾污染問題。
2、已取締庫區內壩前水域內的網箱養殖,壩前以內的區域內因有兩處合同未到期,涉及補償問題,觀音閣水庫管理局正在研究解決辦法。
3、觀音閣水庫庫區水質每月由縣環境監測站對水質進行全面檢查,經縣監測站檢查結果表明,觀音閣水庫的水質均達到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滿足功能要求。
4、本溪市環保局已劃定觀音閣水庫為水源保護區,縣環保局嚴把項目審批關,在庫區周邊一、二級保護區內一律不批準建設與供水無關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三、下一步擬落實的觀音閣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措施
飲用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一件事關民生的大事,為保護好飲水大水缸,必須要加強領導,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一)以市水源辦為牽頭單位,協調相關部門建立起飲用水源地保護與管理聯席會議制度。以飲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管理為核心,形成環保統一監管、各部門各司其責、緊密協作的水源地保護管理機制,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與管理聯合工作制度和環境信息互通制度,專題研究水源地環境保護的問題,分析形勢、研究對策、提出合理建議。開展對飲用水源保護區聯合執法檢查活動,強化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進一步落實部門責任,飲用水源保護工作任務重,涉及部門多,各相關部門要依據法律、法規所賦予的職責,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實行統一要求、統一監管,努力形成部門協調統一的工作機制。落實當地政府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屬地管理和對當地水環境質量負責及相關各鄉鎮協同保護水庫飲用水源的責任。
(二)功能區劃分正在征求意見中,待確定后制定飲用水源污染應急預案。明確責任主體,建立起飲用水源突發性污染應急指揮機構,明確相關部門職責,確保在發生水源污染事故時,能夠訊速、妥善處理,確保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三)、加大財政投入,爭取湖庫治理資金,確保各項措施落實。
(四) 加大宣傳力度,發揮社會監督力量。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向人民群眾大力宣傳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作用和意義,提高公眾的飲用水源保護意識,并充分發揮環境污染有獎舉報制度和“12369”環保熱線的作用,暢通投訴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打擊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總之,保護和改善飲用水源水質,確保供水安全,是法律、社會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一定會以無畏的精神,以最高的標準、最硬的措施、最強的合力,確保飲用水源保護工作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下一步我局將圍繞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的困難與問題,尋求更好更佳的解決辦法。同時對提案所答復的事項,將進行積極的跟進落實,努力把提案的辦理工作從“重答復”變為“重落實”,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再次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懇請以后能繼續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的工作,并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二0一五年三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