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馬曉 張石磊 王銀海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5)
河南天池抽水蓄能電站典型斷面含沙量分布試驗研究
張羽 馬曉 張石磊 王銀海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5)
泥沙問題在抽水蓄能電站中,一直是工程運行中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其對抽水蓄能電站的危害主要是:一方面,泥沙在庫區淤積,影響電站的庫容,對電站的興利運行造成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泥沙隨電站的運行損毀設備。本文主要通過正態動床模型試驗手段,研究不同工況下庫區典型斷面含沙量分布及庫區淤積,通過對試驗數據的對比、分析,探求允許過機泥沙的工程調度方案。
抽水蓄能;模型試驗;泥沙;含沙量分布
抽水蓄能電站是利用上下水庫形成的巨大水頭差,在電網中負荷低谷時由下水庫抽水到上水庫蓄能,待電網高峰負荷時,放水回到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于其良好的調峰、填谷、調頻、調相等作用,以及能提高電網的運行效率、穩定性和安全性等,因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河南天池抽水蓄能電站位于豫西南地區的黃鴨河流域,流域內匯入支流的天然含沙量較低,其來沙量主要為汛期水流的挾沙作用引起。由于抽水蓄能電站水庫運行水位長期保持在正常蓄水位和死水位之間,如果沒有合理的處置措施,泥沙極易淤積;如果水流攜帶泥沙過多,電站運行將對水輪機等過流部位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所以抽水蓄能電站對過機泥沙的控制要求較高。因此,對抽水蓄能電站水庫泥沙問題的研究非常必要,以制定合理的運行調度方法和有效的防排沙措施。
針對河南天池抽水蓄能電站運行過程中的泥沙問題,本文通過物理模型對庫區淤積和過機泥沙進行研究,以制定合理的運行調度方法和有效的防排沙措施。
根據惠遇甲、王桂仙、李昌華、張紅武等[1-4]學者模型試驗設計理論研究成果,試驗設計采用正態相似的方法,水平、垂直比尺均為1∶60,可以有效避免變態模型、縮尺效應等不利條件對試驗結果的影響。
建立天池抽水蓄能電站上、下庫動床實體模型,模擬下庫壩區2.4km范圍內,模型試驗布置見圖1。模型沙按照沉降相似條件,以及按照起動(揚動)相似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并結合以往的試驗研究表明,樹脂離子作為模型沙基本滿足本次試驗選沙要求。模型各相似關系見表1。通過驗證試驗表明,天池抽水蓄能電站上下庫實體模型對水流泥沙運動等的相似性滿足模型試驗要求。

圖1 下庫河道模型橫斷面布置

表1 正態模型比尺總匯
2.1 試驗過程的選取
本次選定試驗過程為10、20、30、40a和50a系列洪水過程,并選取10、20、30、50年一遇典型洪水一日洪峰進行試驗研究。典型洪水對應水庫進口含沙量見表2。

表2 典型洪水流量、含沙量
2.2 典型斷面的選定測點的布設
試驗過程中分別布置3個斷面上的12條垂線上60個測點進行含沙量的測量,測點布置見表3。
2.3 含沙量的測定
試驗中,使用帶標尺的取樣桿分別對不同的試驗過程、不同測線、不同相對水深中采集試樣(試樣的個數及極差、平均差等滿足統計學的要求),通過計算分析,以求得其分布規律。
試驗過程中,對比重瓶及天平進行及時的率定,以滿足精度要求。取樣時,采用自制的取樣桿,對不同相對水深一次取樣,減小試驗誤差。
試驗時,利用正態模型相似原理,依據流量比尺、含沙量比尺、時間比尺等設計模型,以期滿足試驗要求。
3.1 長系列年下庫區的淤積分布
通過對各系列年試驗后庫區河床地形的測量,得到10、20、30、40和50系列年后下庫區各河段的淤積量;實測干流黃鴨河各河段(典型斷面間)的沖淤量見圖2、3。由圖2、3可得:在10斷面以上河段,庫區河道為單一河道;10斷面以下河段,庫區河道分為兩支:右側一支由新開輸沙槽通往排沙洞和溢洪道,為新開河道;左側另一支由原Ω河灣經攔沙潛堰,電站進出水口通往溢洪道。因此,庫區淤積形態與河道形態和建筑物的運用有密切的聯系。

圖3 下庫50年系列沿程淤積分布
分析各圖可以看出不同系列年下庫區的沿程淤積分布特點。從10年系列末看,10斷面以上、馬蹄河出口(20斷面)上下游各有一個重點淤積區,分別是15~16河段和20~22河段;27~28河段有局部回流淤積區。

表3 測線及測點布置
10斷面以下河道分為左右2支,泥沙主要淤積在新開的右支排沙槽河段,左支Ω河灣河段淤積相對較少;右支河段淤積占75%,而左支河段淤積僅占25%,而且明顯看出電站進出水口前河段(6~7斷面)的泥沙淤積最小,這表明攔沙潛堰起到了明顯的攔沙作用,輸沙槽也很好地起到了拉沙、輸沙作用。
從50年系列末看,15斷面以上,沿程淤積很小,僅有馬蹄河出口上游有1個S微彎河段凸岸的局部淤積區和馬蹄河出口附近有一局部淤積區;10~15斷面間河段淤積明顯增加,且沿程遞增。
10斷面以下,右支輸沙槽河段淤積沿程比較均勻,仍是庫區淤積的主體,,占近壩區淤積總量的80%,而左支Ω河灣河段淤積相對較少,僅占淤積總量的15%。
3.2 典型洪水下庫區的典型斷面含沙量分布
在長系列年中,針對典型斷面實測了10、20、30、50年洪峰流量所對應的含沙量,試驗結果如圖4、5所示,上游不同來水來沙是電站進出口含沙量見表4。

圖4 輸沙槽典型測線含沙量垂線分布

圖5 下水庫進水口典型測線含沙量垂線分布
由試驗成果可以得出,針對不同頻率典型洪水過程,各測沙斷面的各測線上的含沙量均隨洪峰流量及含沙量的增大有增大趨勢;含沙量沿程分布也隨洪峰流量計含沙量的增大而增加。
針對同一頻率洪水洪峰,一是同一測沙斷面的不同測線上的含沙量有不同的規律:攔沙淺堰處基本呈現自起點30m向側線末端減小趨勢,輸沙槽處表現為中部測線較大,而兩側較小,而下庫進水口處則表現為兩側邊壁處較大,而中間較小。二是不同測沙斷面上,均表現為輸沙槽的含沙量為最大,且洪峰含沙量越大,輸沙槽的拉沙效果越明顯。三是含沙量沿程分布沿程減小,在Ω河灣前三岔口以后,由于輸沙槽的作用,含沙量分布有一個大的降落,且輸沙槽含沙量占到全部含沙量的70%左右。四是試驗中測量不同來流含沙量經水庫調度運行后達到電站進出水口時的含沙量,當含沙量達到4kg/m3后,實測過機泥沙含量已經超過過機泥沙的限制要求,電站蓄能運行宜避開沙峰期。

表4 上游不同來水來沙時電站進出口含沙量
①典型洪水的時間很短,但次洪水淤積量很大,是庫區淤積的主體部分。10年一遇洪水淤積量占10年長系列淤積總量(平均值)的30%,50年一遇洪水淤積量就占10年長系列淤積總量(平均值)的82%。
②在不同頻率的典型洪水中,現有輸沙槽與2個泄水建筑物均起到了一定的輸沙、排沙作用。試驗表明,典型洪水的排沙比與其出現頻率成正比。
③當入庫含沙量超過4kg/m3后,電站蓄能、發電應暫停運行。
[1]惠遇甲,王桂仙.河工模型試驗[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2]李昌華.河工模型試驗[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3]張紅武.挾沙水流中含沙量沿垂線的分布規律[J].泥沙研究,1997(1):35-41.
[4]張紅武,江恩惠.黃河高含沙洪水模型的相似條件[J].人民黃河,1995(4):1-3.
Experimental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ypical Section of Tianchi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in Henan Province
Zhang YuMa XiaoZhang ShileiWang Yinhai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Henan 450045)
The sediment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concern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The main damage to the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are:On the one hand,silt will reduce capacity of the res?ervoir,which has a bad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hydro-power station;On the other hand,it will destroy the equipment as the hydro-power station works.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the siltation in the reservoir area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by the normal movable bed model test;an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test dat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ngineering scheduling scheme to allow the over loading of sediment.
pumped storage;model test;sediment;sediment distribution
TV743
:A
:1003-5168(2017)03-0105-03
2017-02-21
張羽(197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河流模擬、泥沙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