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兆偉劉北蘆
讀《大學》概覽修己治人之道
◎文/劉兆偉劉北蘆
《大學》是《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僅有1751 字。《大學》是高度概括儒家“修己治人”“修己以安百姓”思想的理論著作。大學,是大人君子之學;大學教育宗旨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大學教育的步驟即大人君子修身的步驟與過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教育的內容:一是教人明白事物的終始本末,“知所先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自新、親民、各盡其職責名分;二是君子要行“絜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率風范,舉賢遠過;三是“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不要聚斂財富,而要散財于民。如此培養大人君子,定能有“修己治人”質量的保障。
《大學》開篇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大學問的主要內涵,第一點是“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動詞,是使“明德”更明,擴展原有的與生俱來的善性;“明德”是人固有的善性、純正的品德。概而言之,“明明德”就是要弘揚擴展人們與生俱來的善性。第二點是“親民”。“親民”是“明明德”的落腳點。大人君子仁義禮智的高尚修養最終要體現在“愛人”“親民”上,要合群、利群、惠群,必然要聯系群眾,親近民眾。愛人親民是做好官的前提。所以說,“親民”是“明明德”的落腳點。第三點是“止于至善”。大人君子要帶領人民不斷踐行所修之德,最終要達到“至善”的最高目標,而一旦達此目標,就要恪守不移。“至善”是中國文化修養的最高境界。以上三點是《大學》所論的綱。
一般講,明白了奮斗目標,方向就明確了,而后才能靜下心來;心境平穩,而后才能客觀地思慮事物,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識化為社會實踐,就能踐行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那就是“明明德”了。做一個有教養者,要明白事物的本末先后、孰輕孰重,且能依循先后、輕重的次序去踐行,這就接近了最高的標準。
古代大有擔當精神而想使天下人們普修善德的大人君子,都是先從基礎做起。基礎就是“格物”,就是從萬事萬物中辨析是非善惡、本末始終。而后要知道社會秩序的前后左右,各色人等都當居于何位,當為當不為,當然自己是什么角色也要清楚明白。這是真正的知識,即“致知”。懂得了這些,才能意念誠純,符合大自然的本真,不偏不斜,無過無不及,不添加任何感情色彩。為什么能如此,就在于“格物”格得好,格得好就有了真知、“致良知”,反映在意念上就純正、真誠。一意一念都純誠,心自然端正。心正才能反映人性善的本真,才能從孝悌做起,關愛天下人。心正身必正,即修身是建立在修心基礎之上的。“心正而后身修”,內心規范,形體必然隨之規范。只有“意誠、心正、身修”者,才能治好自己的家。“齊家”,不是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個標準的整齊劃一,而是使其各盡心力,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效能,全家整體看是一派向善向上的興旺景象,即心齊的景象,這就是家齊。一個家治好了,就是一個地區各個家族的表率風范,大家心向往之,這就具備了治理好一個地區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努力愛人親民,廣納賢達的理政理念與方法,就能治理好這個地區,即“國治”。治理好一個地區者,就會影響其他地區,這就有了治理好天下的基礎。但這僅是基礎,尚需提高管理智慧與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時時要“止于至善”不動搖。正如《孟子·滕文公下》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梁惠王上》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庸》說:“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這樣就能治理好天下,即“天下平”。
以上不難看出,欲有所作為者,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基礎學起,時時結合自身的認識與實踐切實提高自身素質。每個環節都要做到真、誠、純、正地修養自己,時刻不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自己的奮斗目標。達到這個目標后,還要避免貪婪腐化。而要永居于“至善”的境界,就能永遠愛民如子,就能永遠待民“恭、寬、信、敏、惠”。如此,天下自然能夠相對地“均、和、安”,熙熙而樂。
治人的原則,就是管理、領導人民的原則。
《大學》認為有志者經過嚴格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的教育與修養,就能具備“治國、平天下”的基本道德與素質能力。而具備了道德與能力后,亦需遵循“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原則而為之,才能真正地做到“治國、平天下”。其重要原則有六:
“絜矩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道,理解、關愛他人之道。這正是大人君子“親民”之道。親民、愛民之后,才能導民從善。對上對下,對前對后,對左對右,均以自己誠意恕道對待之。別人強迫我,我反對,絕不以我反對的事去強迫別人做。西方近代才提出的換位思考,其實就是兩千多年前《大學》提出的“絜矩之道”。中華民族的智慧之高深,由此可見一斑。
《大學》一書回答了何謂“民之父母”,即父母官。《詩經·小雅·南臺》寫道:“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樂民所樂的君子,就是修德不已,愛人、親民的君子,就是仁義禮知信的君子。只有修養成仁德、正義、智慧的君子,才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而只有好民所好、樂民所樂、利民所利、惡民所惡的官長,才配稱人民的父母官。
《大學》一書充分體現了古圣先賢治國理民的厚德與睿智。其倡導大人君子一定要謹慎修德,其根本在于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到人民的實力之助,財富才能源源而來。德是根本,財富是末枝。如忽略了根本,追逐貨利,那將使人民互相爭利,其結果是相互傾軋。所以為官者要抓根本,重德行,愛人親民,經常顧及人民的利益,不聚斂財富,只有這樣,人民才會聚攏在他的周圍。
《大學》認為為官者一定要包容大度,用賢任能。《大學》引用《尚書·秦誓》的句子:“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其用意鮮明,那就是倡導為官者要善心博大,包容海涵,選賢任能。
《大學》對生財之道也論得頭頭是道。“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生財大道,就在于努力生產,而消耗節儉,這樣財富就會永遠豐足。社會再進步,生產能力再提高,如果人民不節制欲望,欲望不斷膨脹,這個矛盾也是無法解決的。古圣先賢看到了這個難于解決的問題,于是提出,只有一邊發展生產,一邊節制欲望,才能有效控制、解決這個矛盾,社會才能真正和諧、安定、均衡。
《大學》一書最后論證為官者不要以貨利為利,而要以義為利,更不要與民爭利。這就是為官者治國理民之關鍵所在。為官者應以財富去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贏得民眾的擁戴;為官者率先行仁,群眾就會好義,大家都樂仁好義,什么事情都會辦得好,自己應有的利益,也不會被人奪去。義、利二者,義要放在首位,違背道義之利不能取,可取的是分內之利,合乎道義之利。《大學》一書最后的結語便是:“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大學》一書以極其精練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儒家思想之精華,即修己治人之道。這對于今日為官者“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本欄編輯/厲飛 郵箱/qilulf526@qq.com
劉兆偉:沈陽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遼寧省孔子學會名譽副會長。代表作有《論語通要》《孟子譯評》等。
劉北蘆: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