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胥苗苗
放寬對國際船舶運輸公司的審批和限制
——訪全國政協委員、河北遠洋運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彥明
本刊記者 胥苗苗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話題。作為航運業的“老船長”,高彥明委員近些年在國際海運制度給予了很多關注。此次兩會,他提出建議,政府應放寬對國際船舶運輸公司的限制,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促進航運業發展。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簡稱《條例》),在國內從事國際船舶運輸業務及相關輔助性經營活動,包括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等業務要經過交通主管部門審批。
高彥明委員認為,國際船舶運輸業務是充分競爭行業,世界各國鮮有限制本國企業從事海上國際運輸的。實際上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際航運企業并不經過注冊地政府審批,運營得都很正常。海運業的高風險不會因為審批了就消失,審批也好不審批也好,風險始終都是存在的。因此,如果審批程序太復雜,國內企業反而會選擇在海外成立公司,造成大量國內航運企業和船舶外流。這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政治上講對中國都是不利的,與中國的航運大國地位極不相符。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沿襲的航運管理體制嚴重脫離實際,與建設海運強國的國家戰略不適應。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航運日常的安全管理體系很成熟,如船級社、海事局的安全管理體系,Rightship安全管理體系等,這些都是對航運企業和船舶的專職安全管理機構。
高彥明委員介紹,國際海運業是舉世公認的最具復雜性和高風險性的行業,是深受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等各種變幻莫測因素影響的行業,極易產生(實質上是頻繁不斷產生)各類商業糾紛。一旦發生糾紛,當事方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扣押該公司名下的船舶。為避免船舶被扣的風險,全世界幾百年來的基本做法是:母公司(即對外經營的公司)不直接在其名下注冊和擁有船舶,而是注冊在母公司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子公司名下,即單船公司名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母公司自身有了商業糾紛,也不會影響到它的船舶的正常運營。單船公司有糾紛,也不會影響到其他單船公司船舶的營運。但是按《條例》規定,所有從事國際運輸的航運公司名下必須注冊有掛國旗的船舶,這就使中國的企業和其擁有的船舶暴露在極大的市場風險之中,只要有糾紛,即便我們是受害方,中國的船舶都可能隨時在世界各地被扣。使中國企業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并給國家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高彥明進一步指出,在海外注冊國際航運公司(包括船舶注冊)都是登記備案制,通常一個星期就可以辦好。而我國由于海運制度有諸多無法適應國際航運市場特點的限制,造成設立國際航運公司和船舶注冊要經過很長時間和繁瑣的手續才能完成。因此,為實現中國海運強國發展戰略,提高和促進中國航運企業的競爭力,應盡快考慮修改《條例》的相關規定。高彥明特別強調,如何才能促進中國海運強國戰略的發展?就是在制度上要與國際航運接軌,盡量不自搞一套。
高彥明委員建議,為適應國際航運市場快速高效的需要,對于設立國際船舶運輸的航運公司,無論是用于實質經營還是用于船舶注冊,均取消目前的審批制和相關的資質要求,一律改為登記備案制。對于成立國際船舶管理公司,也取消目前的審批和相關的資質要求,一律改為登記備案制。對于在境內注冊從事國際船舶運輸的企業,取消其名下必須擁有懸掛國旗的船舶的規定。為最大限度保護我國眾多國際航運企業的利益,提高經營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并鼓勵中國的船舶懸掛國旗,取消目前對國際運輸船舶在國內注冊懸掛國旗所有其它不合理的限制和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