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華+趙非一
談到健康,離不開藥品。藥物能治病,但也能致病。在對藥物的獲得與應用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容易的今天,相當多的人缺乏合理用藥、安全用藥的知識。近幾年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合理用藥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人明明生的是小病,卻非要吃所謂的好藥、貴藥、新藥、進口藥;有的人為了盡快把病治好,西藥、中藥一把一把地吃……
為了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用藥,我們必須認識到,必須做到全面規避用藥誤區,才能真正實現合理用藥。

誤區1:照搬別人經驗用藥。
相信小道消息、小廣告、偏方,或是聽別人說某個藥管用,自己也想試試。
專家分析:
無論是醫院相識的病友還是親朋好友之間都喜歡交流診療、用藥的經驗。殊不知,推薦他人照搬自己的用藥經驗有時反而會好心辦壞事,造成不合理的用藥情況。
舉個例子,小王患失眠多年,藥用了不少,可失眠總是遷延反復好不了,一次出差忘了帶藥,一連3天夜夜輾轉反側,到白天疲憊無比,連領導布置的任務也完成不好。正好同行的老張帶了舒樂安定片并且聲稱“失眠的時候服一片就好”。可小王用藥之后仍然是難以入睡。后來問了醫生才知道原因很簡單,老張的失眠是睡眠時間偏短,但入睡方面卻并無困難,所以醫生給他開了舒樂安定片,幫助他延長睡眠時間;小王的失眠則是因為入睡困難,服用延長睡眠的安眠藥自然效果不佳,應該給予右佐匹克隆、思諾思等睡眠啟動藥幫助入睡,才能真正緩解失眠問題。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即使是同一種疾病,由于病因不同,或是疾病的類型、臨床表現不同,用藥也不一樣,畢竟沒有哪種藥可以包治百病。
誤區2:久病成“良醫”,有病自我藥療。
某一次感冒,醫生開了抗生素,病好了,以后次次感冒就自己買來該種抗生素服用,但效果卻漸漸“打折”,有時甚至無效。
專家分析:
有的感冒是細菌引起的,有的則是病毒引起的,所以盯著一種抗菌素“自我藥療”,顯然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就抗生素來說,不同細菌對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侵襲損害的力度是不一樣的,如在社區獲得的呼吸道感染與在醫院獲得的感染就不太一樣,如果用同一種抗生素,勢必取得的療效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種菌,某段時間用某種抗菌素有效,過一段時間就失效了,這是因為細菌很快產生了耐藥性,這也就是為什么臨床上的抗菌素越來越多,越用越高級。再比如,對于感染部位不同、細菌不同,用藥也不同,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感染多為球菌,若是發生泌尿系感染則多為桿菌等,需要用不同抗菌素進行治療。
誤區3: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
不少人都以為西藥副作用大,拒絕服用,轉而服用中藥,認為中藥是天然無害完全沒有副作用,這顯然也是一種誤區。
專家分析: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是有副作用的。中藥有時不寫副作用,是因為對它的副作用不了解,且由于都是復方制劑,即使有副作用,目前也弄不清是哪種藥材引起的。另外,現在的中藥過度西化,各種糖漿、口服液等,男女老少都可以吃一樣的藥,已偏離了中醫“望、聞、問、切、辨證施治”的本質,中藥的副作用也就逐漸凸顯出來了。
誤區4:漏服的藥,下回一起補服。
有時候忙起來就會丟三落四,連吃藥都給忘了。那么,下回吃藥時把這回漏服的量一起補進去!
專家分析:
藥理學上,任何藥物都存在“治療窗”,即藥物劑量低于這個范圍,藥物起不到作用,高于這個范圍則可能產生難以耐受的藥物毒性。換言之,一旦漏服藥物事后再盲目補服,也能存在較大的用藥安全風險。
一般來說,如果確實忘記了服藥,應盡量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應處理。常見3種漏服藥物的情況,處理方式也各有差異:(1)對于長期服用的藥物,如治療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藥物,漏服一兩次,對整個治療效果影響不大,可以不用理會。(2)如果療程較短一天1次的藥物,如治療咳嗽、感染類疾病藥物,漏服一次,則應將按療程順延一天。(3)如果才剛開始服藥,但連續幾天漏服藥物,則應重新算療程服用。
誤區5:不管吞嚼咽,吃下去就行。
不少患者對嚼服、吞服這些基本服藥方式不太了解,認為不管是吞還是嚼,只要吃下去就行了。但事實上,服藥方法不正確會直接影響藥效發揮。
專家分析:
一般的藥片除了含有主藥,還含有崩解劑等輔料,所以藥片在胃中會逐漸崩解、溶解、吸收。因此,服用一般藥片可整片吞咽,不需嚼碎。當然,有一些特殊藥物嚼碎后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需要提醒的是,心絞痛患者服硝酸甘油片需舌下含服,嚼碎反而不能快速起效。
除了片劑,常見的膠囊也要注意服用方式。有些老年人嫌膠囊不易吞服,干脆將藥粉倒出來服用。但是,膠囊是有它的作用的:一則能避免有些刺激性藥物濃度太高,灼傷口腔與食道或引起惡心嘔吐;二則能保護藥物免遭胃酸的破壞。另外,有些膠囊具有腸溶性質,無需擔心其在胃中不好消化。
對于有吞咽困難的人,如藥粒太大,不妨替換相同療效、不同劑型的藥物,以便服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