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余
身邊不少商品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明明國內有巨大的供給能力,甚至產能過剩、產品滯銷,人們卻熱衷于海淘或到國外購買。根子就在于供需間的錯配:消費升級了,國內供給卻還沒及時跟上。
供需不對路,就如家具對不上卯。對上這個卯并不簡單,需要下一番功夫。
對上卯需要決心。我國粗鋼產量世界第一,卻屢屢賣出“白菜價”,每年還要以“白金價”進口千萬噸高端鋼材。不去產能,難有新動能。去產能很痛苦,但它是供給側改革繞不過的起點,需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對上卯需要匠心。我國是世界制造業大國,但國內市場上,好的刀具是德國造的,貴的家電是日本產的,暢銷的奶粉是澳洲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業缺少工匠精神,總認為質量差點價格低了也能賣,熱衷于賺快錢,不愿把產品質量做到極致。深耕消費升級的大市場,需要的不是短平快,而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對上卯需要恒心。樹立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從“制造大國”到“品牌強國”,需要堅持不懈的恒心。
對上卯還需要創新。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移動互聯網用戶群,但不少熱衷于搞“模仿秀”“千機一面”的國產手機卻陷入了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中。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結束后,創新不足已成為中國制造最大的短板。不斷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激活消費新需求,把流向海外的萬億購買力拉回國內,亟須產品供給的不斷創新。
實際上,認清供需錯配這一中國經濟的痛點,也就找到了轉型升級的跳板。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