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上海海通證券資管公司規模盡管在上升,但是近九成都是通道業務,由于費率在下降,收入自然大幅滑坡。
在《投資者報》百家券商資管實力排行榜上,有11家券商2016年的資管業務凈收入下降超過五成,而海通證券就是其中一員。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6年海通證券的資管業務收入18億元,上市券商排名第四,但是同比的落差卻令人大跌眼鏡,該項營業收入較去年下降了49%,業務波動增大。按照資管凈收入來算的話,海通證券實現13.5億元,同比下滑56%。
根據年報,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業務目前主要有三個平臺,分別是上海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海富通基金和富國基金,2016年這三者的資產管理總規模達到了1.48萬億元,增長57%。
為什么業務規模仍在提升,收入卻大幅下降呢?是什么原因導致海通證券資管業務出現如此奇怪狀況?遺憾的是,海通證券并未就此答復《投資者報》記者的相關采訪。
資管收入折半
盡管資管業務占公司總營收比重只有6.4%,但由于整體體量巨大,海通證券2016年資管業務收入總數仍排名靠前,這與中小券商不同。
就跌幅大小而言,2016年東北證券、華龍證券、華安證券、海通證券、中原證券的資管業務收入下滑幅度最大,同比分別下降99.78%、86%、66%、49%和35%,這些公司有些相似的特點就是資管業務占比不大,其中以海通證券最多,有6.4%,其余的都在4%以下。
體量小,自然稍有風吹草動動靜都大,海通證券則不同,體量雖大但資管業務收入下降卻接近五成。
對于收入大降的原因,海通證券方面并未對本報記者的采訪進行回應,而據年報顯示,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業務手續費凈收入5.90億元,同比去年的13.51億元減少7.61億元,降幅56.34%,年報解釋這主要是受市場影響,致使業績報酬減少。
規模上升收入反降
2016年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實現利潤總額9.23億元,占比8.27%。但既然規模大漲,為什么收入卻大幅下滑呢?
根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海通證券存續的集合理財產品為290只,規模為741億元,較年初增長25%;定向資管產品286只,規模7682億元,同比增加113.42%;專項理財產品1只,規模7.81億元,同比減少27.8%。PE業務旗下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85億元,全年新成立8只基金,外部募集資金實際到位28億元。
對此,格上理財楊曉晴判斷,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規模增長得益于通道業務的發展;二是受行情不佳影響,主動管理業務受沖擊。
“一般通道業務費率極低,甚至有券商為了利用通道業務沖規模而將費率降至接近零,所以規模雖創下了新高,但利潤空間較小。資管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申購費、管理費、退出費、業績報酬等,去年市場行情不比前年,主動管理業務的繁榮盛況不再,所以管理費、業績報酬等收入項不可同日而語。”楊曉晴解釋道。
據了解,海通證券的通道業務占比也一直較高。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去年上海海通證券資管主動管理規模904億,在總體規模中占比14%,近九成集中在通道業務上。
“隨著監管的去通道化,券商資管依賴通道沖規模的模式不可持續,其業務重心回歸本源,強化主動管理能力,打造核心競爭力才是長久發展之計。得益于證券公司強大的經紀業務體系,券商資管在募集資金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券商在投研、投行領域的協同效應也便于其在資管領域發揮主動管理能力。受到投資范圍和凈資本約束的限制,其總體規模會受到一定限制。”楊曉晴說。
監管約談規范發展
根據基金協會的統計,去年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為52萬億元,其中,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飆升至17.58萬億元,同比增幅 49.94%,券商資管在眾多金融機構中獲得三分天下的資格。
但高速發展難免伴隨著一些問題,在監管趨嚴的形勢下,去年引起市場廣泛關注的機構“網下配售大冒險”在日前有了下文。
3月底,上海證監局網站披露的信息顯示,將對上海海通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張士軍、周小剛等4人,及上海光大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沈吟、汪沛等4人發出了“采取監管談話措施的決定”。相關文書顯示,上述監管措施主要針對兩家公司旗下多只集合計劃在申購新股中的違規行為采取的。
文書提及,兩家公司旗下的多只集合計劃在申購新股過程中,存在集合計劃現金總額申報金額超過集合計劃現金總額的情況。這樣的行為違反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93號)第三條第一款、《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證監會公告[2013]28號)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因此,認定有關人士“未有效履行管理職責”,進而采取監管談話措施。
談話結果如何尚不得而知,監管部門的行動向市場內的參與機構發出警示,“在金融安全、金融風險防控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的背景下,券商資管暗藏的風險引人注目。券商資管在風險控制和內部管理制度方面漏洞較多,擦邊球普遍存在,甚至觸犯相關管理辦法的底線,在此背景下,監管層對大型券商采取監管談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示作用——必須嚴格遵守法規要求,這對投資中的違規違法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同時也說明監管層將注意力聚焦到資管業務上來,這有利于未來資管業務的合規有序進行。”楊曉晴說。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券商資管業務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整體而言,券商資管業務分化比較明顯,亟須苦練‘內功,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采訪到最后,經濟學家宋清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