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一則軼聞,說的是1910年美國部隊一次傳遞命令的情況。
營長對值班軍官說:明晚大約8點鐘,將可能在這一地區看到哈雷彗星,這種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著野戰服在操場上集合,我將向他們解釋這一罕見的現象。如果下雨,就在禮堂里集合,我將為他們放映一部有關彗星的影片。
值班軍官對連長說:根據營長命令,明晚8點哈雷彗星將在操場上出現。如果下雨,就讓士兵們穿著野戰服前往禮堂,這個罕見的現象將在那里出現,每隔76年才能見到一次。
連長對排長說:根據營長的命令,明晚8點,非凡的哈雷彗星將身著野戰服在禮堂中出現。如果操場上下雨,營長將下達另一個命令,這種命令每隔76年才會出現一次。
排長對班長說:明晚8點,營長帶著哈雷彗星將在禮堂出現,這是每隔76年才會有的事。如果下雨,營長將命令哈雷彗星穿上野戰服到操場上去。

班長對士兵說:在明晚8點下雨的時候,著名的76歲的哈雷將軍,將在營長的陪同下,身穿野戰服開著“彗星”牌汽車經過操場前往禮堂。
傳來傳去,“哈雷彗星”變成了“哈雷將軍”,是不是挺有意思?
如此戲劇性的情節,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上演,只是大多不再可笑,而是變成可氣可惱的人際沖突。究其原因,就是我們聽到了面目全非的傳言。
這是為什么?心理學告訴我們,信息傳遞的過程往往會失真。
為什么?當然不能排除信息發出者的因素,比如發音模糊;也不能排除傳遞過程的因素,比如環境嘈雜。但是,更重要的還是信息接收者的心理因素。
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的心理過程大致為:
第一步是選擇性地接受信息。每個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他不想留意的部分,就聽而不聞。至于選擇什么,是由人的主觀傾向性決定的。
第二步是主觀性地處理信息。對被選擇的信息,大腦加工處理的時候必然要融入個人的經驗、觀念、態度等,就是說,必然有主觀因素的投入來對信息作出解釋。這種解釋,自然傾向于與自己的主觀態度相吻合,使加工自認為“合理”。于是,信息經過“合理的加工”后,變樣了,變成了自己需要的樣子。
在間接溝通中,由于信息要經過中間環節傳遞,甚至經過很多中間環節傳遞,每個中間環節都會進行自認為的“合理加工”。于是,間接溝通也就更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使接收者接收的信息與信息發出者發出的信息有了很大不同,甚至面目全非。
你也許說,中間傳話的人真是該打。那可是冤枉人了。其實,從上面的分析可見,中間環節導致信息失真,很少有人故意而為,多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
怎么辦?很簡單,夫妻、婆媳、親友、同事之間,盡量變間接溝通為直接溝通。一句話,有話當面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