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施人教版初中實驗的過程中,存在某些實驗材料難找、實驗方法不夠合理等問題,針對問題筆者對一些實驗進行了改進,大膽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 實驗材料的創新
在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健康地生活”這一主題中,安排了一個探究實驗“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但是實施該實驗具有不小的難度。首先,實驗材料難找,在實際生活中難以捕撈到水蚤,致使實驗難以開展;其次,水蚤體形太小,長約2 mm,必須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水蚤,且水蚤游泳速度快,不易觀察到心臟,操作難度大;另外,水蚤心率為100~350次/min,難于觀察計數,實驗誤差大。
有什么動物的心跳能直接用人的肉眼就觀察到呢?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有一種蝸牛的貝殼顏色淺,其呈白色的心臟距離體表很近,用肉眼就能直接觀察到它的心跳。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了這種蝸牛是巴蝸牛科的同型巴蝸牛,在生活中很常見。于是,在教學中,將實驗材料由水蚤改為蝸牛,組織學生開展了“酒精對蝸牛心率的影響”的探究實驗。
改進后的實驗具有以下優勢:
① 蝸牛取材方便,在陰暗潮濕的低矮草叢、灌木叢處可找到蝸牛;
② 蝸牛體形較大,用肉眼即可觀察其心跳,不需在顯微鏡觀察,操作簡單明了;
③ 蝸牛心率為30~100次/min,容易觀察與計數。
改進了實驗材料后,這個實驗的實施效果非常好。
2 實驗方法的創新
2.1 用注射器驗證卵黃膜的存在
在人教版的八年級下冊“鳥的生殖和發育”一節中,教材安排了一個觀察雞卵結構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由于卵黃膜很薄,而且緊貼在卵黃的表面,所以學生很難用肉眼觀察到。在此介紹一個方法:取一個新鮮雞蛋,打破卵殼,使其卵黃置于培養皿中。取一支新的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氣,向卵黃中慢慢注入氣體,則可看到卵黃膜鼓起來(呈白色的薄膜),并與卵黃的黃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就可直接看到卵黃膜的存在,而且還可用手輕輕地觸碰它,非常巧妙,如圖1所示。
2.2 驗證植物葉片具有氣孔
在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一章中,教材安排了一個實驗:觀察葉片的結構,其中的一個步驟是用顯微鏡觀察氣孔,這是在微觀層面來感知氣孔。那么,有沒有辦法在宏觀層面來感知氣孔呢?方法是:選取空心菜的葉片,將其葉片完全浸入水中,露出葉柄,用口銜住葉柄往里吹氣。由于空心菜的葉柄是中空的,吹進去的氣體很快就到達葉片,便可看到葉面有氣泡冒出。而且,在實驗中還發現,氣泡主要是從葉片的下表面冒出的,上表面很少氣泡冒出或沒有氣泡冒出。
通過實驗這樣的一個創新實驗,學生不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氣孔的存在,還得到了結論:空心菜葉片下表面的氣孔多于上表面。
2.3 驗證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在教材七年級上冊中,有一個關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演示實驗:把萌發的大豆種子和等量的煮熟的大豆種子分別裝入甲、乙兩個廣口瓶內并密封,同時放到溫暖的地方。24 h后,將點燃的蠟燭迅速伸入兩個瓶子內,觀察蠟燭在甲、乙兩瓶中的燃燒情況。結果發現:甲瓶蠟燭熄滅,而乙瓶蠟燭繼續燃燒。
該實驗的解釋是:甲瓶中是萌發的大豆,能進行呼吸作用,吸收了瓶內的氧氣,甲瓶中缺少氧氣,因此蠟燭熄滅。而乙瓶的大豆是煮熟的,不能進行呼吸作用,也就沒有消耗瓶內的氧氣,因此蠟燭可以繼續燃燒。由這個實驗說明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氣。
但是這個實驗設計存在不足之處:大豆進行呼吸作用時不僅消耗了氧氣,也產生了二氧化碳。當瓶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蠟燭也不能燃燒。如何排除二氧化碳這個變量對實驗的干擾呢?筆者對實驗進行了改進與創新: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以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擾,從而使實驗更加嚴謹。
具體方法是:準備2個小試管,分別裝入等量的質量分數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再把2個小試管分別放入2個廣口瓶內,其他的步驟不變,最后得到的實驗結果與原來一樣。
3 實驗裝置的創新
在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健康地生活”這一主題中,教材中提到了吸煙的危害:“科學研究早已證明,煙草燃燒時會產生多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這些物質進入人體,不僅能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還有可能誘發肺癌。”但只是文字描述,不足以讓學生印象深刻,因此筆者自創了一個實驗裝置,用以模擬吸煙對人體的危害。
方法:取一支10 mL的注射器,去掉針頭,然后把注射器的針筒前端切下來,作為底座,把香煙插在底座上,點燃香煙、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打開,取少量純白色的棉花放入針管內,重新裝上活塞。之后,把它罩在點燃的香煙上面,反復推拉活塞,保持氣流流動,如圖2所示。
在本實驗裝置中,棉花模擬人的肺,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模擬人在吸煙霧。在推拉活塞20多次以后,發現棉花變成了黃黑色,從而模擬香煙燃燒后產生的化學物質會使肺變黃變黑,危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