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有待挖掘的“數據金礦”
眼下,大數據對城市管理的影響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挖掘“數據金礦”,助推城市發展。
然而,大數據的成熟應用尚需時日,想要深度利用大數據,城市需要下一盤謀劃長遠的棋。
那么,城市應該如何運用大數據?大數據又能夠為城市管理和發展帶來什么?
事實上,大數據的應用和研究,事關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推動部門、區域、行業間的數據開放融合,構建發展決策、問題診斷、產品研發等支持系統,能夠拓展城市民生監測評估、城市管理危機預警的應用。
另一方面,發展和應用好城市經濟各類大數據,可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民生工程,利于提高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服務效率和質量,增加有效供給、滿足群眾需求,促進培育新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可以說,在城市運行和經濟發展中,把大數據視為支撐城市發展的“智慧大腦”,一點也不為過。
支撐決策的“橡皮泥”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家駿曾說,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大數據能夠幫助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進一步改進惠民服務。
大數據究竟能給城市的決策者帶來什么?變化又從何而來?
2016年5月,上海市長寧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了兩家非法加工出售河豚的餐廳,線索來自消費者在大眾點評網上的吐槽。通過與互聯網平臺聯手展開數據共享,長寧區市場監管局查處“下架”了區內700 多家餐飲單位。
這正是大數據在城市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城市的管理和運營需要科學決策,涓滴匯流而來的數據,正在成為城市管理者的有效參考。
市政、警務、消防、交通、通信、商業被融合打通,匯集在統一的大數據平臺上,并在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后,形成智慧應用。
是的,就像是小朋友玩的橡皮泥一樣,大數據能夠提供柔性變換:在保持材質不變、顏色不變、整體性不變的情況下,能夠根據不同部門的決策需求和目標,呈現出不同的方式和結果。
而柔性變換的力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信息清洗和梳理分析,最終得到的是能夠匯集各類活動的全部信息,作出相對全面、客觀和及時的評價。這是以往的抽樣調查做不到的。
此外,大數據對城市決策的支撐能力,既來自于技術發展,更來自于城市“頂層設計”的跟進。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政府手中的數據來源變多了。同時,各個城市都在做大數據中心,匯集數據的能力也變強了。
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成立了大數據辦,政府所有數據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開發權和服務權都由大數據辦統一管理,這是在數據共享上的一項大的機制突破,讓各部門的數據資源不再是一個個“孤島”。在技術上則是數據運算支撐能力的提升,以前一個數據庫處理1億個數據都很慢,現在可以輕易地支撐幾十億個數據的處理。通過這些,可以營造一個宏觀、中觀、微觀結合的數據大環境,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著眼長遠的一盤棋
目前,我國正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途徑來推動大數據發展,但大數據核心技術要在5—10年后才能真正成型,大數據對城市經濟的影響也要在2—3年后才能呈現出顯著的效果。
這意味著我們真正“摘果子”還有一段時間,城市管理者要有充分的耐心,放眼長遠下好這盤棋。
一方面,在城市管理中應用大數據,規劃要有前瞻性,要依照現有的數據預測未來城市的發展規模。
另一方面,大數據運用的規劃要有全局性,要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不能只看到一個城市。更重要的是,規劃還要有權威性,一旦制訂出來,就不能隨意更改。
之所以強調要有耐心,是因為從現狀來看,應用大數據,突破瓶頸依然需要時間,其中重點之一,就是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時如何建模。
數據挖掘的建模非常繁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無法一蹴而就。目前有了數據只是第一步,尋找數據維度之間的相關性,總結規律,需要經過很長時間,還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算法模型,同時適應新數據的涌入。
發展大數據沒有捷徑,需要一磚一瓦累積起來。舉一個例子,或者更能說明其中的緣由。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用電量和GDP 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但在杭州,卻一點關系也沒有,因為杭州以旅游業為重點,很少用電。但在無錫,用電情況和GDP之間的相關性就有96%以上。每個地區的經濟特點、發展規律和產業結構都不一樣,只能拿本地數據和當地環境進行擬合。
而在技術應用之外,大數據要想持續健康發展,也依然需要產業化和生態鏈的建設,比如建立數據交換和分享的機制。
目前,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建設大數據交易市場,但現階段依然缺乏可供交易的產品。如果有足夠多的“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關系自然會活躍起來。
總體來說,大數據對智慧城市的作用不言而喻,各級城市管理者也習慣于用挖掘“數據金礦”來描述新技術帶來的美好前景,但想要真正通過挖掘海量數據得到規律,依然要先考量數據本身的“含金量”,只有引入分析的數據本身質量過硬,分析才有意義。
(摘編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