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廷林 沈一凡 翟一凡 莊乾營 于毅 周仙紅 張文平
摘要:2014年3—12月采用挖根取樣調查法和色板誘捕法,對不同年生韭菜田中韭菜遲眼蕈蚊各個蟲態種群發生數量進行系統調查。結果表明:韭菜遲眼蕈蚊在3年生和4年生韭菜田發生量最多;3—6月溫濕度適宜,是各個蟲態的發生高峰期;10—12月是第二個發生高峰期,但明顯少于3—6月份;12月中下旬以老熟幼蟲和少量蛹于韭菜鱗莖周圍土中越冬。
關鍵詞:不同年生韭菜;韭菜遲眼蕈蚊;種群動態
中圖分類號:S436.33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7)04-0092-04
Population Dynamic of Bradysia odoriphaga in Leek Field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Sun Tinglin1, Shen Yifan2, Zhai Yifan1, Zhuang Qianying1,
Yu Yi1, Zhou Xianhong1, Zhang Wenping1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Virology of Shandong,
Jinan 250100, China;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Tancheng County, Tancheng 276100,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root-digged sampling survey and yellow sticky trapping, the population dynamic of Bradysia odoriphaga was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in leek field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from March to December in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y of B. odoriphaga was the most in 3- or 4-year-old leek field. From March to June,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ere appropriate, all stages reached the peak. From October and December, the second peak occurred, but the quantity was more less than that in the first one.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of December, the matured larva or pupa of B. odoriphaga overwintered in the soil around the leek.
Keywords Leek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years; Bradysia odoriphaga; Population dynamic
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屬雙翅目、長角亞目、眼蕈蚊科、遲眼蕈蚊屬,俗稱韭蛆,是我國特有的害蟲種類[1]。該蟲可為害百合科、菊科、藜科、十字花科、葫蘆科、傘形科等6科30多種蔬菜,還能為害食用菌[2-4]。韭菜遲眼蕈蚊以幼蟲群集為害,主要蛀食韭菜嫩莖和鱗莖,造成植株枯黃倒伏或死亡,嚴重影響韭菜的產量和質量,已經成為我國韭菜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5,6]。
韭菜是百合科蔥屬單子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并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其氣味芳香、營養豐富且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7-12]。近年來,隨著韭苔經濟價值的提高,韭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大面積種植加之良好的水肥管理為韭菜遲眼蕈蚊的種群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掌握韭菜遲眼蕈蚊的發生規律是準確制定綜合防控方案的先決條件。目前,韭菜遲眼蕈蚊發生規律的調查已有相關報道[4,13-17],但未見對不同年生韭菜田中韭菜遲眼蕈蚊各蟲態種群動態調查的相關報道。本研究分別對1年生、2年生、3年生、4年生和5年生韭菜田中韭菜遲眼蕈蚊不同蟲態的發生數量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明確各年份生長的韭菜對其種群動態消長規律的影響,以期為制定韭菜遲眼蕈蚊合理的綜合防控方法提供數據支持,從而降低其對韭菜生產的危害。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時間與試驗地點
調查時間:2014年3—12月。
試驗地點:山東省聊城市肖莊鎮朱啟虎村、小胡村,試驗地塊為潮土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0~20 cm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10~15 g/kg。韭菜遲眼蕈蚊種群動態調查期間試驗田不使用任何藥劑處理,小區面積100 m2。
1.2 韭菜品種與種植方式
供試韭菜品種為中華韭王,種植密度為行距20 cm、墩距20 cm。不同年生供試韭菜采用小拱棚栽培模式種植,12月上旬覆蓋塑料薄膜和草氈進行保溫,掀棚時間為翌年4月上旬。
1.3 試驗方法
1.3.1 韭菜遲眼蕈蚊卵調查方法 在供試韭菜田內每小區隨機選取3墩樣點(20 cm×20 cm×20 cm),連同韭菜根附近的土壤一同挖起,分裝帶回實驗室,解剖鏡下鏡檢卵數量,不同年生韭菜重復3個小區,每隔30 d調查一次。
1.3.2 韭菜遲眼蕈蚊幼蟲、蛹調查方法 采用挖根取樣調查方法。于供試韭菜田內每小區隨機取3墩樣點(20 cm×20 cm×20 cm),將韭根挖起,記錄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和蛹數量。不同年生韭菜重復3個小區,每隔30 d調查一次。
1.3.3 韭菜遲眼蕈蚊成蟲調查方法 成蟲調查采用色板誘捕法。在高于地面10 cm處每小區隨機水平懸掛3塊黃色粘蟲板,不同年生韭菜重復3個小區,每隔10 d更換粘蟲板,每30 d檢查并記錄粘蟲板正反兩面成蟲數量。
黃色粘蟲板:基板選用0.30~0.35 mm的PP材料,雙面涂有耐酸、耐堿、耐腐蝕、無毒、無異味的熱熔不干膠,光波值為577 nm,規格是200 mm×240 mm(鶴壁佳多科工貿股份有限公司)。
2 結果與分析
2.1 卵種群動態
如圖1所示,卵的發生數量隨季節及韭菜生長年份的不同而變化。其中卵在一年中5—6月份數量最高,7—8月份數量降低,9月份數量逐漸回升,10—11月數量較高,但仍顯著低于春季高峰值;5—6月份,2~4年生韭菜田中卵數量較多,超過20粒/墩,秋季11月份3年生韭菜田卵數量最高;1年生和5年生韭菜田卵發生數量比其它年生韭菜田較少。
2.2 幼蟲種群動態
由圖2可知,韭菜遲眼蕈蚊幼蟲在春季和秋季發生較重,3—5月幼蟲發生數量達到高峰,7—10月份發生量最低,11—12月份節發生數量略有回升,但數量明顯少于春季高峰;其中以3年生和4年生韭菜田發生最為嚴重,發生數量最多可分別達到661頭/墩和514頭/墩;2年生韭菜田春季4—6月發生數量較多;1年生和5年生韭菜田發生數量相對較少,其中5年生韭菜田幼蟲發生量比1年生韭菜田高。
2.3 蛹種群動態
圖3可知,韭菜遲眼蕈蚊蛹春季和秋季發生較重,3—6月發生數量達到高峰,8月份發生量降至最低,9—10月份節數量回升;其中3年生和4年生韭菜田發生最嚴重,明顯高于其它年生韭菜田,最重時蛹數量超過35頭/墩;2年生韭菜田在春季4—6月發生較重;1年生、5年生韭菜田發生較輕,其中春季高峰期5年生韭菜田發生量顯著高于1年生韭菜田。
2.4 成蟲種群動態
圖4可知,韭菜遲眼蕈蚊成蟲在春季4—6月發生數量最多,其中3年生和4年生韭菜田發生最嚴重,成蟲數量最高分別為140頭/墩和116頭/墩;1年生和2年生韭菜田成蟲發生較少;5年生韭菜田6月份發生較重,其它月份發生較少。
3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調查發現韭菜遲眼蕈蚊種群發生數量與調查地塊溫濕度變化和韭菜生長年限有密切關系。在整個韭菜生長過程中韭菜遲眼蕈蚊各個蟲態發生高峰期主要集中于溫濕度適宜的春季(3—6月)和秋末(10—12月),7—9月份發生量驟減,12月中下旬調查發現韭菜遲眼蕈蚊主要以老熟幼蟲于韭菜鱗莖周圍土中越冬,這些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4,15]。不同年生韭菜田中,3年生和4年生韭菜受韭菜遲眼蕈蚊為害最為嚴重,遠高于1年生、2年生和5年生,分析原因可能是1~2年生韭菜田是新種植地塊,韭菜長勢較弱,加之韭菜遲眼蕈蚊原始蟲量較少,導致韭菜遲眼蕈蚊發生數量較少,不會造成嚴重危害;3~4年生韭菜田經過前兩年良好的水肥管理,加之前兩年韭菜遲眼蕈蚊蟲量較少,韭菜生長健康、旺盛,田間小環境適宜,韭菜遲眼蕈蚊經過2年繁殖蟲口基數累積到一定數量,在適宜的韭菜田中數量大肆爆發,形成嚴重危害;5年生韭菜由于前兩年韭菜遲眼蕈蚊大規模危害,導致韭菜生長受到嚴重損害,或出現植株長勢不健康、缺苗、斷壟等情況,影響韭菜遲眼蕈蚊種群取食繁殖,加之種群密度過大,導致韭菜遲眼蕈蚊種內競爭加劇,最終導致韭菜遲眼蕈蚊蟲口數量降低,韭菜田危害相對減輕。
通過對不同年生韭菜田中韭菜遲眼蕈蚊各個蟲態發生規律的系統調查,掌握其在1~5年生韭菜田中的種群消長動態,從而在確保韭菜產量和品質的同時確定準確的防治時間、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來做好韭菜遲眼蕈蚊的綜合防治工作。例如:田間韭菜定植兩年時,加大田間韭菜遲眼蕈蚊防控管理,及時清除植株周圍的雜草、土堆以及石塊等藏匿場所;3年生和4年生韭菜田在7—9月非收獲季節減少澆灌,降低土壤含水量從而減輕韭菜遲眼蕈蚊危害;韭菜遲眼蕈蚊成蟲發生期內,在韭菜田中懸掛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18],既監測了種群動態,也降低了下一代蟲口密度。鑒于把控不同蟲態韭菜遲眼蕈蚊發生規律、尤其是幼蟲發生規律在綜合防治中的重要性,本研究調查統計1~5年生韭菜田中韭菜遲眼蕈蚊各個蟲態的發生時間以及蟲口密度,為韭菜高產量綠色生產及高效、安全防控韭菜遲眼蕈蚊提供科學的數據依托。
參 考 文 獻:
[1] 楊集昆,張學敏. 韭菜蛆的鑒定遲眼蕈蚊屬二新種(雙翅目:眼蕈蚊科)[J]. 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5,11 (2):153-157.
[2] 薛明,袁林,徐曼琳. 韭菜遲眼蕈蚊成蟲對揮發性物質的嗅覺反應及不同殺蟲劑的毒力比較[J]. 農藥學學報,2002,4(2):50-56.
[3] 梅增霞,吳青君,張友軍,等. 韭菜遲眼蕈蚊的生物學、生態學及其防治[J]. 昆蟲知識,2003,40(5):396-398.
[4] 馮惠琴,鄭方強. 韭蛆發生規律及防治研究[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18(1):71-80.
[5] 盧巧英, 張文學, 郭衛龍, 等. 韭菜遲眼蕈蚊幼蟲田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研究初報[J]. 西北農業學報, 2006, 15(2): 75-77.
[6] 楊景娟, 孟慶儉, 許永玉, 等. 韭菜遲眼蕈蚊的性別分化及其生態與進化意義[J]. 昆蟲知識, 2006, 43(4): 470-473.
[7] 高敏麗, 張宏偉, 賈承祥, 等. 四季苔韭高效栽培[J]. 北方園藝, 1999(1): 51.
[8] 呂鳳琴, 柯梁. 韭菜高效栽培[J]. 現代園藝, 2006 (7): 37.
[9] 胡志敏, 劉正華, 王建威. 韭菜高效種植技術[J]. 現代農村科技, 2014 (11): 17-18.
[10]胡志敏, 王建威, 劉正華. 韭菜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 河北農業, 2014(7): 12.
[11]吳剛, 陳旭光. 徐州韭菜越冬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09 (18): 122.
[12]陳煒, 張瑜萍. 四季苔韭栽培技術[J]. 陜西農業科學, 2009(4):213,216.
[13]潘秀美,夏玉堂. 韭菜遲眼蕈蚊發生動態及其防治研究[J]. 植物保護,1993,19(2):9-11.
[14]任芝仙. 韭蛆的生活史及其防治[J]. 北方園藝,2005(4):89.
[15]黨志紅,董建臻. 不同種植方式下韭菜遲眼蕈蚊發生為害規律的研究[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1,24(4):65-68.
[16]王承香,劉建平,劉振龍,等. 韭菜設施和露地栽培中韭蛆的發生和防治對策[J]. 北方園藝,2014(22):113-117.
[17]滕玲,童賢明. 杭州市郊韭菜遲眼蕈蚊(韭蛆)的發生與防治[J]. 中國蔬菜,2000 (6):39-40.
[18]馬曉丹, 李朝霞, 薛明, 等. 韭菜遲眼蕈蚊成蟲誘殺技術研究[J]. 中國植保導刊, 2013(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