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成
向上級提建議,對實現工作目標和推動事業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俗話說,“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方法找對、事半功倍?!蹦敲?,向上級提建議時需要注意什么?采取何種方式、方法合適呢?筆者認為,要重點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從長計議,有備無患。一位同事有一次負責組織區縣科級干部專項的培訓,開班前兩天,原定的培訓地點被臨時用作開其他的重要會議了。他立即向上級領導建議,重新找地方。領導反應十分冷淡,問了他兩個問題:那個重要會議什么時候結束?你打算再找什么地方?他頓時語塞,不知如何作答。領導最后沒有讓他再負責組織這個培訓班,到后來他才知道,那個重要會議只開兩天,并不會影響培訓班的正常開課。因此,下級向上級提建議一定要嚴謹慎重,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清楚,準備工作提前做好,力求充分、扎實,確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要反復推敲、仔細論證自己的建議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自己的建議是否有理有據、有血有肉;上級聽后會提什么問題,自己又該如何應答;與你的建議相左的觀點,你能否一一將其駁倒等等。同時,還要準備不止一套的建議方案,留有一定余地,以備上級領導“多項選擇”,這樣更能提高上級接受建議的概率。此外,還要揣摩準上級領導的個性特征、心理活動和思維方式。沒有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雙方之間就很難展開有效溝通。所以,可以考慮采取請教的方式,讓上級領導真切感受到自己被尊重,進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度,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沖突,以便于在提建議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換位思考,伺機而動。人常說,“打鐵看火候,穿衣看氣候?!苯o上級提意見時,如果時機選擇得當,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成效。相反,如果時機不對,非但會招致上級反感,甚至可能喪失再次溝通的機會,使自己陷入孤立無援、進退兩難的窘境。所以,跟領導提意見之前,首先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計話題,要找一個領導關心的話題做契機。所提建議正好是其近期重點關注或關心的工作時,就容易被上級所接受、采納。相反,如果選擇上級領導正忙于其他事務的時候,很可能的結果就是遭白眼和吃閉門羹。 春秋時期,魯隱公聽說捕魚時有許多漁具很有趣,便要到現場看看。而在一旁的臧僖伯聽后,為了魯隱公的安全,便諫言他不要去。相反,魯隱公說:自己正要去基層體察民情。結果魯隱公還是到海邊去觀漁具。從這個故事看,臧僖伯講話是有道理,但為什么魯隱公聽不進呢?顯然,臧僖伯在進諫時只顧按著自己的想法說,并沒有注意魯隱公的感受和興趣。抓住破綻,順勢利導。即準確抓住對方的邏輯漏洞和思維破綻,采取循序漸進的鋪陳手法,適當地讓其觀點中的短處、短板顯現,促使其認識到自身觀點的片面性、局限性,從而讓對方自覺頓悟。此時順勢將自己的建議推介出去,進而最大限度爭取上級認可。這是一種比較冒險的方法,但如果拿捏得當、恰到好處,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一次,唐太宗違反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征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后,魏征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魏征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墒菄业姆擅髅饕幎?,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么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嗎?”
魏征的這一番話,讓唐太宗心悅誠服,他對魏征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征。 古往今來,很多人提意見的時候不注意場合和方法,憑著熱誠和良好的愿望上來就說,這種情況往往會引發沖突。在中國歷史上,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進諫著稱,即使唐太宗因此大發脾氣,他也毫不畏懼,照舊慷慨陳詞。仁君賢臣的二人組合被傳為佳話,其中,除了魏征能審時度勢、順勢利導,恐怕跟唐太宗的度量大也有關系吧。(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