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為偉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近年來,寧德壽寧下黨村受到從中央到省市,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注。這個貧困村的脫貧致富,牽動著許多人的心。這里的人們勇于創新、敢于探索,他們利用物聯網、互聯網、定制生產等新技術新手段,共享共建、多元融合的新理念新思維,走上了自力更生發展之路。
20多年前,在福建任職的習近平同志三進位于寧德壽寧縣大山深處的下黨鄉,深入調研,現場辦公,研究擺脫貧困的辦法。他多次提出,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鳥先飛”的意識,才能最終擺脫貧困。如今20多年過去了,習近平同志一直牽掛著的下黨鄉,脫貧攻堅有了哪些新進展?今年元月,記者來到下黨鄉下黨村,感受并記錄這里巨大的變化。
一月的閩東山區,天高云淡。記不得翻了多少座山,繞了多少道彎,車輛沿著新通的盤山公路,終于抵達了大山深處的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
這是一條新修的二級公路,再次縮短了這個“地無三尺平”的偏遠山村與外界聯系的時空距離。就在兩年前,從下黨村到縣城40多公里的道路,分布著1.3萬多個坑洼,坐車要兩個小時。而在20多年前,從縣城到村里要乘車5個小時,再“披荊斬棘、翻山越坡”步行4個多小時。
習近平同志后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20多年前的下黨之行。路途的艱險,是下黨給所有到過這里的人最深刻的印象。
回憶起兩年前初到下黨的情形,曾守福仍記憶猶新,“路況太差,去一趟縣城渾身要被顛得散架,時不時有車在路上拋錨?!?014年7月,福建省委組織部下派干部曾守福擔任下黨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實施精準扶貧。
1988年建鄉時,下黨因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而被稱為“五無鄉鎮”。村民人均年收入一度不足200元,進進出出都要爬山,最怕的事情有三件:一怕生病、二怕挑化肥、三怕養大豬。
“山高路長用肩挑,半世光陰路上忙?!甭?,是下黨人苦澀的回憶。這里的人,世世代代守著難以逾越的大山,也守著無法擺脫的貧困。村里人回憶,昔日的下黨,僅靠峭壁巖石上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偶爾有姑娘從外村嫁過來,看到這里的閉塞和蕭條,愁得直掉眼淚。
要脫貧,先修路。20多年來,下黨干部群眾艱苦奮斗“滴水穿石”,各級黨委政府傾心支持“久久為功”,下黨人在絕壁上修道路、在大山中謀發展,小日子越來越紅火。
正值元旦小長假,下黨村格外熱鬧。經過傳統古村落保護性修復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自駕游游客也多了起來。而今的下黨,水泥路不僅連通壽寧縣城,還連接了相鄰的浙江慶元縣;開通了每天6趟班車往返縣鄉之間;村民在家門口的衛生院就能享受到從日常保健到血液生化檢查在內的各種醫療服務……
地上的路在變,“天上的路”也在變。光纖光網的接入,讓山溝里的下黨連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在下黨的扶貧定制茶園,幾十個攝像頭連接著遠程的手機客戶端,讓種茶、采茶、制茶過程可視化;年輕人早早就用上了電商營銷,下黨人注冊的茶葉品牌“下鄉的味道”賣到了全國各地。
路通了,路子就活了。2014年底,身為黨員的王培根在曾守福的說服下,和幾位同村“發小”將在外開設的餐飲店盤給了別人,帶著資金回到家鄉下黨村,創辦了星農禽畜養殖合作社,帶著20多戶貧困戶養起了一百多頭山羊,并向貧困戶傳授養殖技術,幫助貧困戶銷售禽畜。如今,合作社的禽畜產品已經賣到了福州、廈門等地。這些年,像王培根這樣的返鄉創業青年越來越多。
在古色古香的“下鄉的味道”一條街,54歲的村民王明壽站在剛開張的農家樂“百口食堂”前,望著遠處由盤山公路駛來的一輛小轎車招手。正在后廚洗菜的貧困戶王光玉,昔日全家一年忙忙碌碌,收入不到一萬元,現在通過貼息貸款,成為了“百口食堂”的股東之一。雖然每天從早忙到晚,但看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順著嶄新的公路來到村莊,王光玉覺得“很有盼頭”。
冬日的下黨,青山掩映,溪水緩流,老人們在古老的廊橋下拉著家常。代表閩東鄉愁的廊橋文化,以及當地獨有的紅色旅游資源,讓下黨村的旅游品牌持續升溫。2016年,下黨村被評為首批“中國千千萬萬鄉村旅游品牌村”“中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的發展。
村財政從零收入到2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11000多元、帶動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黨建脫貧、產業脫貧、旅游脫貧,下黨人的路越走越寬。
夕陽在遠山緩緩而下,余暉灑在山間連接古村和外界的公路上。黃昏降臨,村中點點燈光次第亮起,燈火最濃處依稀傳來游客的歡聲笑語,農家樂又迎來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