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震(江蘇省環保廳政策法規處副處長)
把旅游與環保的賬算明白
◎賀震(江蘇省環保廳政策法規處副處長)

不破壞生態環境,是發展旅游業的基本原則和底線。要使綠水青山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山銀山,就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各級黨委、政府和每一位公民,都應算好生態環境保護的明白賬。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最近熱播。在該劇中,月牙湖曾經是“漢東省”一張風景優美的名片。然而,隨著湖邊大量的飯店、生活小區把污水源源不斷地排入湖中,月牙湖水質逐漸富營養化,最終變成了污水坑。“林州市”迫不得已下大力治理月牙湖周邊環境,下狠心拆遷岸邊180多家餐館飯店。
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因而高度相似的故事情節總是在不同的地方輪番上演。
近日,筆者到云南大理出差,正好遇到當地正在對洱海進行一場類似電視劇中對月牙湖的“搶救”行動。根據大理州發布的《關于開展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餐飲客棧服務業專項整治的通告》,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餐飲、客棧經營戶一律暫停營業,接受核查。走在大理街頭,看到一幅幅相關標語,讓人感受到濃烈的生態環保氛圍。
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不禁對此點贊!
十多年前,太湖邊也聚集了大量的餐館、客棧,有的還把餐館建到了水面上,有的船餐廳規模巨大,常年生意興隆。然而同時,給太湖帶來了嚴重污染,最終多種因素疊加,導致在2007年爆發了令人震驚的“太湖藍藻事件”。之后,太湖周邊地方政府狠下心來啟動了艱難的太湖治理行動,大量的湖邊餐館被一一拆除。
曾幾何時,云南大理憑借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在洱海邊興建了大量客棧、餐館。洱海流域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也正是客棧分布最密集的區域,由此嚴重影響了洱海水質。洱海周邊的旅游業發展歷程幾乎是太湖污染的情景再現。
好在洱海還沒有被污染成一池臭水,就引起了當地領導的警醒。去年11月底,云南省省委書記陳豪提出,要“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治理好洱海”。此次開展的專項整治共涉及1800多家客棧,目前已全部暫停營業,接受檢查。
旅游號稱“無煙工業”,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旅游,可以給當地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提高當地政府與群眾的收入。但游人出行,總是奔著美好的生態環境去的。沒有好的生態環境,旅游業也就難以為繼。然而,近年來,有一些地方在發展旅游時,過度開發,在本該受到重點保護的生態保護核心區不顧環境容量建設索道,以及大量的餐館、旅館、客棧等設施,致使生態退化甚至惡化。這種急功近利、殺雞取卵式的旅游開發行為,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近年來,我國一些著名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黃牌警告,原因就在于此。
云南省大理州制定實施《洱海搶救性保護方案》,開展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通過整治客棧、餐館等,對污染洱海行為“零容忍”、做到湖泊周邊“零排污”,全社會共同推動洱海水質改善,水生態逐步恢復,從而實現當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洱海的幸運,也是當地旅游業的幸運。
所以,切不可讓經營者賺足了腰包,卻給當地留下生態欠賬,掙了小錢,卻毀了金山銀山。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 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