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嘉琳
從100分倒扣的競爭式社交
◎史嘉琳

有次參加一項小區(qū)活動,認識了一位剛來臺不久的德國籍鄰居,跟她閑聊時,發(fā)現(xiàn)她很喜歡住在臺灣,主要原因是一般臺灣人對待別人的和善方式讓她覺得很舒服,感到自己很受歡迎。相比在德國,她說不一定會有人特別注意新來的人,很多人講話也常有挖苦別人的習慣。
旅居美加的臺灣朋友常發(fā)現(xiàn),上課、工作是一回事,可是要打入當?shù)厝说纳缃蝗ψ硬⒉蝗菀祝兹恕⒑谌恕⒗∶乐奕恕喼奕说雀髯迦海髯越M成自己的朋友圈,并不常跟其他族群打交道。
文化之間,何以差別這么大?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談一下,人與人的兩個主要互動模式:合作與競爭。合作會讓人和別人處于友善狀態(tài),競爭則會產(chǎn)生一種敵對狀態(tài)。大家如果能合作,那應該是最理想的形式。
不過,當大家對彼此感覺很友好、與世無爭時,又很容易安于現(xiàn)狀、自滿、懶散,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優(yōu)缺點,也容易缺乏斗志與創(chuàng)新的動機。反之,競爭能讓人發(fā)奮圖強,通過跟別人對比,追求更卓越的成績。
合作與競爭都很重要,但各有最適用的范圍與時機。例如工作時有了競爭,因不甘示弱,大家可能會做得更起勁,無形中提高個人工作效率。當有共同目標時,選擇合作,則可以借著大家的努力,提高整個工作項目的成功率、加快進度。
所以合作與競爭有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只要遇到任何狀況選對模式,不管是合作或競爭都不要太過頭,就應該OK了。
問題是,同樣的狀況,不同文化的處理準則不同。例如,臺灣人在讀書和考試方面很競爭,開車時也常看到爭先恐后的情況,這可能是臺灣人個人色彩比較濃厚的場合。但是在社交場合上,可能是受儒家的傳統(tǒng)價值觀影響,臺灣人和一般華人多以“合作”為基本原則。西方人社交習慣有些不同,雖然也盡量以合作的態(tài)度跟別人相處,但基本的互動模式常偏向競爭。
有人這樣描述中西不同的互動模式:在華人社會中,新認識的人以“零分”起跳,每一次有點好表現(xiàn)時,例如禮讓別人,就會慢慢給新人“加分”,新人如果有點害羞或不熟悉新環(huán)境時,很多人可能會幫他,因為大家都希望跟每一個人的互動很愉快。
西方人剛認識新人時,卻抱很高的期待,先給對方“100分”的基本分數(shù),然后有機會觀察表現(xiàn)后,慢慢開始扣分。在這么嚴厲的審查制度下,英文講得不是很溜的人當然也就相對吃虧。社交上有競爭關(guān)系時,每一個人都忙著注意自己的表現(xiàn)會如何被別人看待,沒有余力想到較弱勢的人,也會盡量跟比較強勢的人親近,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這樣的觀念下,新移民和其他外國人、少數(shù)民族、長相比較普通、書呆子、比較不外向風趣的人都容易被冷落。電影和電視里所看到的美國高中競爭場面并沒有很夸大,最受歡迎的一群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時想辦法維持他們得來不易的優(yōu)勢,還要隨時提防被同伙出賣。
競爭容易造成所謂的“零和游戲”,就是“有輸有贏”的局面,不像合作可以變成雙贏。一進大學后,很多人會松一大口氣,因為最競爭的項目不再是外表、穿著、外向的個性、體育成績等,而是學業(yè)的表現(xiàn),主要的競爭對手也是自己,不是別人,社交上也相對能接納各種不同的人。不過,西方人還是傾向于競爭的互動模式。
結(jié)論呢?也許最好的結(jié)果是中西雙方互相學習。西方社會中,社交上的困擾與挫折感常會造成焦慮、毒癮等問題,能多向中國人學習社交上的合作態(tài)度,多體諒、關(guān)照與接納別人,相信對西方社會會有很正面的影響。至于華人社會,也許可以少一點選擇題式的被動與“差不多就好”精神,多多學習西方“競爭”的嚴謹、獨立與批判性思維、挑戰(zhàn)權(quán)威與創(chuàng)新精神。
(原載臺灣《英語島》雜志2017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