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麗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陸相沉積盆地地質條件復雜,儲層非均質性強、薄互層儲層發育,儲層精細表征與油藏動態監測是提高我國油田油氣采收率、最大限度地開發油氣資源的關鍵所在,
在中國石油大學,有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他從2003年開始,就一直致力于我國復雜地質條件非均質油藏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他是李景葉……油藏地球物理“新秀”
在中國石油大學,李景葉本碩博連讀度過了8年的時光,“在學校,陳小宏教授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是他讓我下定決心做科學研究,”2005年博士畢業后,李景葉留在中國石油大學任教至今。這期間,他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過一年的訪問交流,“我在美國主要從事油氣藏預測與巖石物理研究,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很大。”隨著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李景葉的羽翼漸漸地豐滿起來,目前,他已經承擔了多個研究項目,創造了數個極具亮點的成果。
“中國陸相盆地發育,薄互層較多,要把油藏開采好,就必須了解薄互層結構。”李景葉從基礎理論開始,研究毛管壓力平衡狀態下,非均勻飽和多孔巖石聲學性質與總含水飽和度的定量關系,以及非均勻薄互層油藏條件下地震波傳播特征復雜性,突破了薄互層復雜油藏時移地震監測技術難點,實現了薄互層油藏參數動態變化定量刻畫。
“我的工作說起來很簡單,預測哪里有油藏,利用地球物理新技術把油藏開發好。”為了提高鉆探成功率和原油采收率,李景葉做了諸多工作,例如他基于多點地質統計學的信息融合儲層巖相表征方法,充分利用了地質、地震、測井等數據的各自空間的優勢,提高儲層建模精度;基于精確Zoeppritz方程以及彈性波動方程的疊前AVO三參數反演方法解決了基于近似方程反演對地震偏移距與儲層阻抗差異限制問題;基于地震數據的流體替換方法有效擴展了巖石物理資料信息。科研服務生產
“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在李景葉的心中,產學研相結合至關重要,每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他都倍感鼓舞。李景葉坦言將新技術應用到實踐的過程并不輕松,“加班加點是常態,為了將時移地震技術成功應用在渤海油田項目上,我那年中秋節也沒回家,在海洋研究院處理資料,那天一直干到凌晨3點多。”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經北京市科學技術鑒定委員會認定,時移地震油藏監測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研究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李景葉堅持科研服務社會、服務油田生產。他帶領團隊集成新技術,開發了多信息融合油藏表征軟件系統,滿足油田生產單位對儲層表征新技術的迫切需求。時移地震油藏監測軟件系統是他的另一貢獻點,該系統推進了時移地震油藏監測技術在油田的生產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良師益友愛崗敬業
而對于教學工作,李景葉同樣兢兢業業,作為“中國石油大學優秀教師”,他非常重視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動腦是他的教學特色。“自己尋找答案的過程對學生很有益處”李景葉說。而對于研究生,他則從做人入手,開展教育工作。“我的研究生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事,然后再去做學問,因為把人、把事做好是把學問做好的根基。”
“選擇了一件事情,就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干好”,秉承著這一原則,這些年來李景葉對石油領域做出了諸多貢獻。2012年,李景葉被授予了“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2013年他被授予了“孫越崎青年科技獎”,這些獎項對李景葉來說是一種激勵,將推動他更加努力的工作。當被問及對于未來的計劃時,他的回答很簡單,“帶領團隊發展新的油藏地球物理理論與方法,提高我國的油藏開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