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佳
構建探究互助模式 成就精彩數學課堂
文/尚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互助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小學生正值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高度發展的階段,淮陰區教學研究室推廣的“探究互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孩子的天性。在充滿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指導學生探究互助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互助合作的意識,亦有利于實現數學課堂靈動煥彩。
1.1 教學內容生活化
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數學教學中要密切聯系生活。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盡可能地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把學生置身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互助的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 教學過程探究化
提高教學有效性一直都是教師追求的目標,而有效的數學教學不能僅僅依賴于機械的記憶和單純的模仿,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而這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或是合作學習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實驗操作和交流最終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做中學,獲得探究新知識的經歷和體驗,發展學生個性,加快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方式。通過這樣學習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更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而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促進學生情感和態度的發展。
2.1 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變化
2.1.1 由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習的促進者的轉變
以往,教師認為學生就應當在課堂上機械地接受訓練。參加“探究互助”模式研究之后,老師們逐漸認識到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孩子們主動相互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接收的容器。現在老師們認識到,在課堂教學及知識傳授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
2.1.2 由知識傳授的操縱者向組織者轉變
開展模式研究以前,教師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一廂情愿”地設計學生的學習,讓他們亦步亦趨,“步步就范”。殊不知教師過多的“規范”,過細的“設計”是對學生的壓制。
2.1.3 由評判者向合作者轉變
在教學模式研討活動中,許多老師談到教室的講臺問題,大家感覺到高高的講臺不僅從空間上隔開了教師與學生,還在師生的心靈之間設下了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在新模式下,教師走下高高在上的講臺,與孩子一起去探究、去發現、去思考、去體驗,在交流互動中也融洽了師生情感。
2.2 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
2.2.1 學會合作探究
以往,老師們發現,學生們對于知識學習總是被動接受,老師怎么要求學生怎么學,沒有求知欲望,缺乏提出問題的能力,探究互助更是無從談起。開展模式研究以來,經過老師的示范、引導、激勵,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協作,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生策略的制定,學習過程的監控等方面通過互助活動去質疑、探究基本都能實現自我管理,學習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2.2.2 彰顯個性思維
在探究互助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目光聚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目光去觀察,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用自己的雙手去實踐,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他們不再為標準答案所囿,而是自由放飛自己,張揚個性,步入了色彩繽紛的探究世界。
3.1 要正確處理師生關系
強調探究互助并不是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而是對教師教育素養及其主導作出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究互助”教學模式是要求教師要具備民主的教育思想、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多元的知識結構、高超的駕馭技巧。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點拔。為避免學生盲目探究,教師要適時引導點拔,提升學生的感受力,聯想力和創造力;二是激活。要構筑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互動關系,促進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三是參與。教學中,既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搞放羊,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靈活教學。
3.2 要正確處理依憑教材與開發課程資源的關系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離不開課程資源。教材是重要課程資源,是學習活動的主要憑借。然而探究互助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應建立在廣闊的資源平臺之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學生五彩繽紛的生活,寬廣的社會空間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就為學生的揚帆遠航推波助瀾,突破各種教學藩籬桎梏,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探究互助”教學模式,解放了學生頭腦,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構建起多元開放、充滿合作與交流的小組集體文化,形成了有利于每個學生個性發展的、具有內在凝聚力和群體個性的、生動活潑的良好環境,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益。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探究互助”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實施過程中既要體現生活化,又要十分關注探究過程,輔以有效的評價,促使學生不斷提升數學學習的能力,把每個孩子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西宋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