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層面重視支持,培訓足夠量的非專業人群,能夠在公共場所突發情況下有所作為,組織和引導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形成一個常態長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公益性急救培訓的系統性和持久性,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生命接力!
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約54.4萬,且逐年上升,呈年輕化趨勢。大部分猝死都發生在非醫療場所,“第一目擊者”心肺復蘇和除顫不僅能及時挽回患者的生命,還可以減少腦損傷,改善復蘇后的生存質量。所以,有猝死急救“黃金十分鐘”的概念,非醫學專業目擊者的急救是一切傷病急救的開始和基礎。但是,相比美國大約70%、日本接近50%的成功率,我國現場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小于1%,差距很大。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就是普通群眾急救意識和技能缺乏。
向普通群眾普及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已經迫在眉睫!
2016年,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委員會就這一長期關注的問題進行了專門調研,結果顯示約2/3普通群眾從未接受過“第一目擊者”急救培訓,約一半的調研對象遇陌生人發生緊急情況時不愿意施救。在調研報告基礎上,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形成了一份事關生命的提案,由我帶到今年的全國兩會,建議加強普通群眾急救知識的普及。
當前醫療衛生機構和有專業資源背景的公益組織已經在開展非專業急救培訓,但規模很小,大多是配合某些活動體現一下,簡單的“老三樣”—滅火、包扎、心肺復蘇,會的不想再學,而不會的仍然沒有興趣。有的地方甚至要靠小禮品來吸引聽眾;有的培訓任務式和運動式,流于形式;有的參訓人員基礎差,遇到緊急的情況,心里沒有底氣施救。怎樣做才能達到培訓的真正作用,吸引更多的組織參與這一社會公益事業?
建議從政府層面重視支持,培訓足夠量的非專業人群,能夠在公共場所突發情況下有所作為,組織和引導更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形成一個常態長效的激勵機制,提高公益性急救培訓的系統性和持久性。
應該引入成熟的非專業急救的培訓認證體系,由醫療機構培訓社會組織,由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和管理。目前國內有“緊急救助員”系列職業技能標準;國際上則有美國的“社區應急救援隊”、德國“第一響應人”等成熟體系,其中CERT(心臟急救培訓)不同于簡單的職業標準的定位,更強調安全意識、定位意識、團隊精神和志愿精神的培養,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還應將急救培訓認證納入AED政府采購項目。因為沒有配套培訓,很多場所的AED被鎖起來,形同虛設。只有政府采購硬件和軟件技能的配套,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對突發患者的積極救治,挽救生命。
有關政府部門應盡快制訂相關法規,保障施救者無償參與救治行為免責,鼓勵公眾不但“會救”,更要“敢救”,實現緊急救援全民接力。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輝瑞投資有限公司企業事務部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