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數字時代,人們對形形色色的電子閱讀設備以及品類繁多的電子書早已不再陌生,早幾年甚至曾有過紙質書將被取代的論斷,但事實究竟如何呢?據國內最大中文圖書電商當當網發布的《2016國民圖書閱讀與消費報告》顯示,80后是圖書消費的主力軍,遠超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比起電子書,既有消費能力、又長于數字時代的他們依然更為鐘情紙質書。
這一結果似乎告訴我們,即便是在數字時代,紙質書依然沒有被取代的跡象。有人或許會說,紙質書更有“書香情懷”,也更具“儀式感”,但顯然,情懷和儀式感并不足以成為其不滅的理由。那么電子書為何無法取代紙質書,或者說,為什么人們始終更偏愛紙質書呢?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詳盡地解釋了紙質書和電子書閱讀背后的科學。
文章提到了2013年挪威斯塔萬格大學的Anne Mangen發表的一份研究。該調查表明,屏幕和電子閱讀器會妨礙文本瀏覽的兩個重要特質:意外發現和控制感。“有人在看到一句話令其回憶起以前看過的東西時,喜歡翻回前面的段落,或者心血來潮跳著往前看,遇到有感觸的段落還會用記號筆標記,在邊角做做筆記,或者隨心所欲把書本折來折去。”
由于這些閱讀習慣目前無法在電子閱讀設備上完美再現,加之屏幕的多任務容易讓人分心,電子閱讀的困難微妙地妨礙了人們對文本的理解。因而很多人都承認自己會在紙質書上面進行精讀——2011年臺灣大學的研究生接受過一項調查,受訪者大部分都表示自己會先在網上瀏覽幾段,然后再把整篇文字打印出來深入閱讀。
另一方面,紙質書還擁有即可辨別的尺寸、形狀以及重量。“我們會把精裝版的《戰爭與和平》當作大部頭作品,而將平裝版的《黑暗的心》視為小冊子。與之相比,盡管數字文本也有長度(通常用滾動條或者進度條表示),但是卻沒有明顯的形狀或厚度。無論你讀的是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抑或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電子閱讀器拿在手里的手感都是一樣重的,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差異所導致的‘觸覺失調足以讓一些人對電子閱讀器避而遠之。”
或許是意識到了電子書的劣勢,如今許多電子閱讀產品的開發者都在電子墨水、氧化膜等技術上下足功夫,竭盡所能地“仿真”,但均無法重建獨屬于紙張閱讀的直觀而愉悅的感官體驗。至少在可見的未來,當我們想潛心閱讀時,紙質書依然會是大多數人無法代替的首選。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