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
2016年10月5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有關人類壽命的研究成果。研究認為,雖然現代醫療、營養水平遠勝往昔,但人類壽命仍然無法超過以往高壽人士創下的紀錄。
在科幻小說《三體》中,未來人類的壽命能延長到150-200歲。但根據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的統計和推測,在自然條件下,人類壽命不會超過125歲。也就是說,一個人活到125歲的概率在任何地方都不會超過萬分之一。
研究人員分析了1968年至2006年間四個國家(美國、法國、日本和英國)的高壽人群,發現人類的最高壽命雖然一直在增長,但在1997年之后,最高壽命值便趨于平穩,不再增長。人類歷史上有證可考的最長壽人士是一名法國婦女,她于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人類的最高壽命,可能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
研究者簡·維吉(Jan Viig)博士表示:“對抗傳染病和慢性疾病的深層進展可以持續推動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但最高壽命并不會提高。可想象的是,療法的突破可以延長人類壽命以打破我們設定的上限,但這樣的進展需要克服許多共同決定人類壽命的遺傳變異。也許現在用來延長人類壽命的資源更應該用于延長健康壽命,也就是老年人享受健康生活的時間。”
二戰之后,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抗生素的發明,讓人類平均壽命大大提高。國家衛計委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表示:“抗生素的使用將人們的壽命平均延長了24歲。”
二戰之后,世界人均壽命一直處于增長狀態,其中日本人的壽命一直處于領先水平,其中日本女性的壽命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于2015年的推算,2014年出生的日本女性,有半數可以活到90歲以上。
在2015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被香港趕超。香港女性平均壽命是87.32歲,超過了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87.05歲,居于世界首位。而當年的全球人口平均壽命是71歲。
根據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類的平均壽命最高可達115歲。也就是說,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人類平均壽命還有大約二十年的上升空間。
“長生不老藥”是否存在
為了延長壽命,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在致力于尋找讓人長生不老的方法。近年來,關于“長生不老藥”的研究進展層出不窮。科學家們每公布一種可以逆轉衰老的藥物,都會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2016年2月,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的研究者們宣布,他們已經研制出了可激發人體產生新的干細胞、更新組織、防止衰老的制劑。他們已經在實驗室小白鼠身上對制劑進行了測試,并對實驗結果感到滿意。但這種“長生不老藥”的效果究竟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早在2009年,美國科學家就發現一種叫雷帕霉素的藥物可以讓實驗小鼠的壽命延長三分之一。這種藥物原用于防止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應,因為它對人體免疫系統有抑制作用。然而,小鼠服用高劑量的雷帕霉素之后,壽命能延長28%-38%。
2010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腫瘤醫生羅納德·德賓霍通過激活端粒酶逆轉錄酶讓老鼠“返老還童”。端粒是覆蓋在染色體末端的DNA重復片段,對染色體起保護作用,防止染色體受損。細胞每分裂一次,細胞中染色體的端粒便縮短一點,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逐漸變短。最后,由于端粒的損耗,細胞失去分裂能力,走向死亡。
端粒酶可以維持端粒長度,從而保持細胞的分裂能力和活力。端粒酶逆轉錄酶是端粒酶的一部分,可以防止端粒縮短。通過藥物激活端粒酶逆轉錄酶,可以使實驗動物返老還童,恢復青春。
2015年,比利時研究人員發現二甲雙胍可以使秀麗線蟲不僅衰老速度變慢,而且保持更健康狀態的時間也變長了。它們的活動速度沒有減慢,也沒有長出皺紋。對老鼠使用二甲雙胍后,它們的壽命延長了近40%,骨骼也變得更結實。
二甲雙胍本是用于治療糖尿病的傳統藥物。2014年,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壽命比健康人更長。在動物身上的試驗也指出,該藥物不僅可以延長壽命,還可以保持動物的身體健康。
美國科學家在2016年冬季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利用二甲雙胍對抗衰老。科學家們計劃招募3000名年邁多病的志愿者,用五年至七年的時間觀察二甲雙胍是否能延緩衰老并阻止疾病的發生。
雖然以上這些“長生不老藥”的效果非常誘人,而且也有實驗證據證明這些藥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但這些藥物仍處于實驗階段,至于這些藥是否安全,能否長期服用,仍需要時間來驗證。
節食有助于長壽
除了“長生不老藥”,還有一個簡單實用的長壽秘方,那就是節食。日本人的飲食清淡,人均卡路里攝入量只有美國人的70%,日本人壽命長居世界之首,也許與他們的低熱量飲食有關。
“飯吃七分飽”本是一句傳統的養生俗語,但現代科學證明,這句俗語是有科學根據的。2013年,上海交大的趙立平教授等人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趙立平團隊研究發現,節食有助于優化腸道菌群結構,增加與壽命正相關的細菌類群,減少與壽命負相關的細菌類群,從而讓小鼠健康長壽。
節食除了能改良腸道菌群,還能減少DNA損傷。荷蘭科學家維爾梅吉2016年10月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證明了適度的節食可以減少小鼠體內的DNA損傷,延長小鼠壽命。維爾梅吉認為,基因的不穩定性是導致人類早衰的重要機制之一,早衰患者可以嘗試用適度的節食療法,這個方法立竿見影而且耗費低廉。然而,在節食療法用于對抗衰老之前,仍需要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即使現代醫療手段可以延長人類壽命,甚至有望把人均壽命提高到百歲以上,人類受自身基因限制,能活到120多歲的概率還是很低,125歲可能是人類在自然狀態下壽命的極限。
(魏永摘自《南方周末》2016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