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曾經問過一個青年書評家:好(hào)讀書重要還是讀好(hǎo)書重要。最終得到的答案是:兩者同等重要。好讀書,自然會去讀好書?;罩萦幸环苡忻拈郝摚下撌牵禾煜碌谝坏群檬轮皇亲x書。人人都知道開卷有益,讀書使人進步。理論批評家,紅學泰斗周汝昌的老師顧隨說:“讀書是為自己受用,是愉快?!遍喿x目的大體上可以分為學習、消遣娛樂和興趣幾類。讀書實在是件“有用”事,這“有用”滲透人生之中,潤物無聲,而閱讀所帶來的滿足與愉悅感確實是其他不能替代的。然而,沒時間讀書,閱讀的碎片化、快餐化、娛樂化、功利化等已成為當前的普遍現象,國人近年來的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電子書時代到來,移動閱讀大行其道。閱讀媒介的變革也導致了閱讀的變革。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新的閱讀習慣正在被養成。首次調查的微信閱讀指標顯示,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14.11分鐘,其中,成年微信閱讀接觸群體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超過40分鐘。此外,數字閱讀率首次超過傳統閱讀率。網絡閱讀同樣熱度不減,“2016年度熱點閱讀榜單”數據顯示,網民更愛讀小說,科幻類作品最受追捧,網絡小說熱度依舊。”
人們開始逐漸接受新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用手機隨時隨地進行碎片閱讀。上下班通勤時間是人們用來進行閱讀的高峰時期,這個時間段的閱讀能夠保證,卻也只適合清淺內容的閱讀。人們喜歡在這段時間翻閱手機上按期推送的微信訂閱號文章,不用耗費太大腦力的流行網文,或者數條百來字的段子。碎片化閱讀充斥著我們的閱讀生活,而普通的碎片化閱讀將導致信息不成體系,知識架構零散化沒有結構。這無疑是互聯網短平快閱讀時代的通病。當前來說,深度閱讀的回歸顯得意義重大,重視深度閱讀尤為重要。
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同樣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坊間流傳不足日本全國平均年閱讀量的一半。深度紙質書籍閱讀其實是一件奢侈事。假設一個人成年之后,按照這平均數每年讀大約5本書,活到80歲,那么他一生能讀310本書。假設另外一個人閱讀速度很快,成年之后平均每天讀一本書,那么他一生能夠讀完兩萬多本書。這也是一種極限狀況,大多數人這輩子的閱讀量若有3000本左右,就已經高于一般人10倍了。
讀這么多書做什么,反正人一天不都是過24小時?有人對此回應:“讀書不會讓我們活得更好,但可能讓我們活得更多?!遍喿x量豐富之后,能夠體驗到不曾擁有過的恢弘壯闊豐富多彩的人生;閱讀是一個思辨過程,更能使人保持獨立思考與行為的能力,并憑借文字尋找遇見同類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一個人熱愛閱讀,他必然會熱愛深度閱讀。好讀書之后,是讀好書。培養深度閱讀的習慣最終將使人受益終生。深度閱讀不僅僅是多讀,涉獵各個科目、類別,更要建立起寬廣的知識結構體系,構建對社會世界更清晰的認知。它對個體的塑造同樣可觀而深遠?!白x,就是不斷地成為?!比绻f閱讀究竟對人的影響有多大,或許可以總結為:我們將是我們所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