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站5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新絲綢之路和北極 中國一直對潛藏豐富資源的北極表現出濃厚興趣。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會有助于中國實現其北極政策目標。從目前的觀察來看,中國的北極政策三大支柱是尊重、合作與可持續。
中國與北極接觸的起點是互相尊重:中國承認北極國家的主權與相關權益,而北極國家也應尊重中國依據國際法在北極所享有的合法權利,比如航行自由。
合作共贏是中國北極政策的關鍵。“一帶一路”倡議能有助于實現這個目標。參加“一帶一路”的國家有60多個,其中多數是中國的鄰國。俄羅斯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最重要的伙伴之一,還是“一帶一路”與北極地區的主要紐帶。中國創立的絲路基金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分別持有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9.9%和20%的股權,該項目就位于俄羅斯北極地區。如一切進展順利,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或將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典范,有望促成“一帶一路”倡議對北極其他地方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
北歐國家對于中國希望在北極展開合作表達了興趣。比如,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芬蘭期間,兩國同意將加強北極海洋產業的經濟和技術合作。盡管“一帶一路”倡議未提及北歐國家,但丹麥、挪威、芬蘭、瑞典和冰島均是亞投行的成員國。多數北極國家也加入了亞投行,因此它們能通過該平臺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合作。
當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面臨挑戰,特別是在像北極這類環境需要高度保護的地方。對此,中國環境保護部門于今年4月26日發布了“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稱,中國政府將承擔監管中國對外投資的責任,重點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作為一個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家,中國強調“可持續”作為其北極政策目標之一。中國意識到在北極兼顧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可持續”是“一帶一路”倡議在北極能否成功的關鍵。▲
(作者劉能冶)
香港《南華早報》5月21日文章,原題:北極會是中國新絲綢之路的下一站嗎? 中國一所名牌大學的教授稱,中國可能把北極圈納入其新絲綢之路貿易計劃。清華大學的李希光教授周六在香港的一個論壇上表示:“北京的戰略不會止步于一帶一路。”
李教授套用清華大學另一位教授胡鞍鋼的表述稱:“該戰略的全稱會是‘一帶一路一圈,這里的‘圈指的是北極圈。”李教授表示:“北極地區富藏黃金和許多其他未開發的礦產。所以,這個地區可能被包括進中國的戰略。”但他也坦承“一圈”這個用語未被寫進任何官方文件。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北極擁有全球30%未探明的天然氣儲量和13%的未探明石油儲量。中國戰略家認為,北極地區能為中國提供另一條能源供應途徑,從而降低對現有能源供應線的依賴。中國不是北極沿岸國家,但近年來加大了對該地區的接觸。▲
(作者克里斯汀·黃,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