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畢方圓
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讓孩子出國留學,同時許多學校紛紛推出國際交流項目,各種機構舉辦的游學項目也令人眼花繚亂。毋庸置疑,全球化在教育領域已是不爭的現實,許多家長開始思考如何讓孩子在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由北京師范大學財經素養教育研究中心、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家庭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7)”日前在北京、上??绯桥e辦,圍繞“家庭教育如何培養國際人才的核心素養”,多名教育專家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溝通與表達很重要
教育環境的改變,帶來的是人才評判標準的變化。要想讓孩子未來能適應國際化的教育,中國家長一些傳統的教育理念需要革新。
哈佛大學駐亞太地區代表喬恩·米爾斯在論壇上談到了中美家庭教育異同,他指出,中國家長在擇校時特別看重學校排名,而美國家長更注重學校與孩子的匹配度。另外,中國家長經常替孩子做決定,而美國家長會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爱斦猩賳柲銥槭裁匆x這個學校時,如果你回答‘我父母幫我決定的,那你肯定去不了。”米爾斯說,美國非常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如果家長過分干預孩子的選擇,將對孩子申請美國學校非常不利。
米爾斯還提到自己曾遇到一個學習很好的中國女生,SAT考試成績滿分,但最后沒被任何一所常青藤學校錄取,她讓米爾斯幫她問問原因。米爾斯問了哈佛招生辦主任及幾個招生官,他們的答復是——這個女生除了學習,其他什么事都沒做。哈佛想招的學生,是能在課堂里和其他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友誼,而且能夠成為哈佛校園里非常有價值的一分子,而不是一個只知道在圖書館里看書的孩子。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胡敏有著多年的留學培訓經驗,他發現留學成效好壞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聯,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大量留學失敗的案例。胡敏建議家長當好孩子的教練和隊友,要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中,小組合作、項目式學習是常態,項目結束后要做匯報(presentation)。這些經常會難倒中國留學生,即使能夠參與,也很少能在這種學習形式中成為活躍者、領頭人。胡敏說,在美國,語文課特別強調寫作、公眾演講、項目匯報,而中國課堂對孩子的這方面訓練不夠,這個空缺需要家庭教育來補位。家庭是個天然的、親密的團隊,家長要帶頭閱讀、學習,并跟孩子交流、互動、分享,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加以適當的練習,他們就能在需要的場合大方自信地表達自己。
財經素養,被忽視的能力
留學低齡化趨勢風頭正盛,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的自制能力不強,出國在外缺少管束,會養成過度消費的不良習慣。留學生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各項支出?這個問題背后是一個被忽視的熱點——如何培養孩子的財經素養。
“財經素養不只關乎錢,更包含資源管理、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塑造。”北京師范大學財經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蘇凇在論壇上發言時說,財經素養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財經思維和行為,通過學習這些知識、技能,我們將其轉化成考慮問題的一個思維角度,并形成習慣;第二,財經素養不僅僅限于讓孩子知道更多財經知識、金融知識,而是要更關注怎么管理自己的資源,包括對金錢、時間、精力、技能等的管理。
對于財經素養的重要性,胡敏深有體會,他舉例說,自己的兒子在美國讀書時一學期打好幾份工,但這并沒影響他的學業,5年拿了會計、金融、電子工程三個學位,還榮獲麻省理工學院優秀畢業生稱號。胡敏從自己養育孩子以及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大量觀察中總結道,父母持有健康的經濟觀、金錢觀,放手給孩子自我鍛煉的機會,不但能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更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自我規劃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家里如何培養孩子的財經素養?蘇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購物、旅游計劃,一起算一下成本;和孩子討論家庭的收入支出;把一些家務工作分給孩子,完成可以獲得報酬等。
如何應對跨文化交際之痛
跨文化交際是留學成敗的關鍵之一。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陳采霞教授認為,在美國,有的中國孩子來自同一個地區,學習成績差不多,但到美國以后的經歷可能有天壤之別:有的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結交很多新朋友,有的卻遲遲找不到接觸新環境的切入點,甚至最后只能無奈離開。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她談到“跨文化交際三要素”:1、語言過關——高能高分而不是高分低能;2、性格開朗——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3、能力強大——出類拔萃而不是十全十美。
“把地球作為孩子成長的舞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高益民認為,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兩點很重要,“一是開放的心胸,二是批判性思維。有了開放的心胸,才會接觸豐富多彩的事物,接納和團結不同的人;而有了批判性思維,才會對這些事、這些人進行評估,從中選擇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東西。前者是善于肯定、善于接納,后者是善于否定、善于甄別,兩者要綜合運用?!?/p>
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可能陷入一個誤區,即讓孩子全盤接受西方文化。但這樣做忽視了自身民族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滕珺建議中國家長,在讓孩子去學英語的同時,別忘了教他們學做中國飯,了解一些中國文化,因為這些民族文化符號會是他們以后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資本。
論壇上的兩名“國際榜樣”也印證了這點。畢業于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冉維說,他讀過很多中國古代哲學的英文版著作,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讓他在哈佛上課時感到很自豪,因為許多課程中提到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我們的孔子、老子幾千年前就講過。曾在牛津大學就讀的張哲說,中國人是天生的廚師,在牛津讀書時,他通過給大家做飯結識了很多外國朋友,他認為,飲食是最好的文化交流?!?/p>
環球時報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