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報道
美國科學家克萊格·文特爾于2010年5月20日宣布成功制造出人造細胞“辛西婭”,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這個由美國生物學家文特爾領導的研究團隊,重塑“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這種微生物的DNA,并將新DNA片段“黏”在一起,植入另一種山羊支原體中。新生命1個月前誕生,昵稱“Synthia”(合成體),這種微生物由藍色細胞組成,能夠生長、繁殖,細胞分裂了逾10億次,產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植入的DNA片段包含約850個基因,而人類DNA圖譜上共有約2萬個基因。
研究員構建的染色體中的基因,由108萬對“字母”組成,研究員在合成基因上留下“水印”,包括46名科學家和研究員的名字、研究所的網址,以及愛爾蘭作家James Joyce的名句“生存、犯錯、倒下、戰勝,用生命創造生命”。這一“人造生命”自誕生以來,引起科學界和公眾的震驚、質疑、興奮和焦慮。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對人類現有觀念的巨大挑戰,也是一次生命科學技術領域的跨越。
我們又該怎么看待這一全新的事物?
看點一:是否屬于“人造生命”
“人造生命”誕生后,在醫學網絡上,就其是否屬于真正的“人造”,科研人員持不同的意見。
一位網友在某著名生命科學論壇上指出,如果只有基因組是人工合成的,其他部分是從自然界借來的,不能稱為人造生命。如果完全由無機物質(原子)開始建構,最后成為有生命的生物體,才能真正稱為人造生命。
支持這位網友觀點的學者指出,在人造生命中,各種細胞器(例如核糖體、高爾基體等)、細胞膜(如核膜)等,以及細胞整個復雜的膜―質―核系統,是否都能人造出來?即使造出了上述各種細胞器、細胞膜與膜―質―核系統,還有復雜的整個細胞系統組裝工程問題,而文特爾只解決了細胞核內“建構染色體的基因”的一部分問題,有點像借了別人的房子重新裝修,但要說“整個房子都是新建的”就有點勉強。
中山大學附屬二院黃紹良教授曾于2002年成功建立中國人胚胎干細胞系。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人造生命技術與克隆技術有著相似的地方,只不過前者把遺傳物質轉入另一個剔除遺傳物質的“載體”中,但是人造生命的這個遺傳物質是人工合成的,載體是細菌。從這點來看,質疑“人造”可以理解。但文特爾的研究重塑了絲狀支原體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從構成生命最核心的DNA來說,可以在這種新的單細胞細菌體內進行自我復制,可以將遺傳信息傳遞下去。所以,說這個生物體是人造生命并不為過。
對于這樣的質疑,文特爾回應說,將它界定為“人工合成生命”,是因為它完全被人工合成染色體控制。這是第一次有人造出了完整的108萬對堿基染色體,將這一染色體移植到受體細胞并控制受體細胞,有效地將其轉化為另一個新的物種,所以這是一個全新的模式。
看點二:打破了“修補”基因的舊框架
“人造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哪里?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指出,人造生命不僅要看作是生命科學技術的進步,更要看作是科學理念的進步。
韓忠朝說,現在科學界做的都是“改造”和“修補”基因工作,而不是“取代”基因。無論是基因組工程、克隆技術、干細胞技術,都是在這個概念里打轉轉。而文特爾經過十多年的研究,“重起爐灶”新建了一個人工基因組,打破了以前的概念。雖然合成DNA從技術上來看并不是很難,但是沒有人想過將DNA擴大到基因組水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胡松年參與過“人類基因組1%計劃”。他指出,隨著生命科學領域各項技術的發展,一些技術瓶頸已被科學界突破。文特爾堅持自己的理念,用十多年時間完成一個設想,這一研究挑戰了大家固有的理念,所以對科學界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韓忠朝指出,文特爾的研究提醒我們,美國在涉及生命科學等重大戰略領域研究上,再次走在國際的前沿,這點值得我們關注,而研究中的創新性思維更值得科學界關注。
看點三:人造復雜生命還有多遠
人造生命誕生后,引發不少公眾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從實驗室里跑出來一個具有高等智慧的“怪物”?人造生命是不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對此,韓忠朝說,單細胞生物體到高等生物之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到智慧生命就更遠了,公眾的恐慌還沒有必要。但是,對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必須嚴格監督。
胡松年說,文特爾所使用的DNA片段,僅僅包含約850個基因,而人類自身已發現數萬個基因,約有30億個堿基。相比之下,新的生命體結構還非常簡短。
韓忠朝說,DNA可組成遺傳指令,以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這次創造出的單細胞生物體,是構成生命最小的單位,可以看作所有生命的起源。更重要的是,細胞具有獨立的功能。
黃紹良說,實驗室制造的生命,有點像溫室里的花朵,并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沒有經過自然界“物競天擇”的過程,有可能非常脆弱,是否像克隆羊多利一樣“弱不禁風”,還有待觀察。
看點四:是否挑戰倫理的底線
人造生命是天使還是魔鬼?支持者和反對者涇渭分明。反對者認為人類不能挑戰自然規則,更不能隨意改變自然規則;而支持者則將其看作人類戰勝自然規則的巨大科學進步。
對此,胡松年說,人類每一次的科學進步都會引發爭議,尤其是在生命科學領域。人造生命是真正的生物體,任意改變一個基因組,從倫理學上需要謹慎評估。因為理論上,人類可以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可以制造出有可能危害人類的病原體。因此,對這類技術應該有嚴格的倫理評估,并加以嚴格監管。
對此,文特爾指出,研究人員已主動提出新的約束規定,作為這項技術的發明者,希望能夠阻止對這項技術的濫用。
(本文綜合科普中國、新浪科技、環球網、健康網等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