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5G無線通信技術的巨大風口,科技國家隊終于出手了。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今年該院將斥資3000萬元,用18個月的時間,部署面向新一代移動通信的5G芯片產業化項目,以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G芯片和網絡關鍵技術創新鏈。
近日,中科院對外發布2017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部署情況,包括農業科技、生物技術、資源環境和高技術等4個方向11個重大項目,5G芯片產業化項目就是其中一項。
作為繼3G、4G之后的最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5G的重要意義似乎不必過多說明:“互聯網+”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對信息交換和傳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高速、大容量、超級連接為特質的5G無線通信技術,正好回應這一需求,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那么,作為科技國家隊的中科院,為何更專注于5G的芯片技術研究呢?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表示,作為整個5G網絡的核心技術,5G芯片必須是自己的,否則5G時代來臨,仍有可能受制于人,所謂“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總體目標也就更談不上了。
事實上,5G標準目前尚未定下來,3GPP提出2018年完成5G標準制定。嚴慶告訴記者,即便是5G標準定下來,要最終實現5G網絡,還需要系統創新和開發、核心芯片的自主研發等多個環節,而后者對于5G網絡的落地似乎更為重要。
嚴慶說,目前來看,ADC、DAC、基帶芯片等5G核心芯片的應用需求迫切,市場前景明朗,但核心芯片面臨禁運風險。相應地,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技術,可以與系統廠商合作,推動國內5G核心芯片研制的進展,為5G產業化奠定基礎。
根據中科院當天的披露,該院5G芯片項目的目標是“完成5~6款射頻前端和基帶芯片和網絡核心技術產品化開發與應用驗證”,與廣東省共建“下一代通信芯片產業創新平臺”即“5G研究院”,與中興、烽火、大唐等企業形成產業聯盟,推進產品規模應用。該項目由該院微電子所研究員劉新宇牽頭,聯合該院計算所、信工所、半導體所、上海微系統所開展,目前已有百余名研究人員參與。(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