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宏 徐揚
一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公布,掀開了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大幕。隨著政策推進、供給側改革發力、國企改革等努力,東北振興正在開啟新局面。
春到白山黑水,風動松江遼河。四月的東北,暖意融融生機勃勃。一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公布,掀開了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大幕。
一年間,東北大地改革潮起,千帆競發。三省經濟全面企穩,振興大業展新貌、開新局,站上了新的發展起點。展望未來,人們有理由相信,東北振興的新征程將更加精彩。
一系列政策“組合拳”
4月10日,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沈陽片區正式揭牌。
2.4%——這是遼寧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成績單。“最困難的日子正在過去。”遼寧省發改委副主任宿建軍說,盡管2.4%與全國平均增速相比仍有相當差距,但回歸正增長是經濟企穩向上的重要標志。
在宿建軍看來,遼寧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東北經濟整體向好,一個主要支撐是中央打出的一套振興政策“組合拳”——
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計,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發布,從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謀劃縱跨未來15年東北新一輪振興方略。
著眼于補短板和培育新動能等關鍵領域,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推進東北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和127項重大項目。
著眼于細化任務書、路線圖和施工表,11月,《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和《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相繼出臺。
進入2017年,振興實招頻次不減。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以創新的制度安排為東北振興引入了新力量。4月1日,遼寧自貿區揭牌,以更高端開放促改革、促振興,國家為東北打造了新引擎。
“這是高度重視,也是使命擔當。”東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都本偉說,組合拳不僅有效遏制了東北經濟下滑的態勢,更以全新的思維,指明了東北的前進方向和路徑。
擺脫資源和投資依賴是新一輪振興的必答題。在百年煤城黑龍江雞西市,一臺四柱壓機每隔幾秒便“吐出”一枚石墨觸媒柱。“它可用于加工金剛石,售價每噸約8萬元,價格是從前賣‘原字號石墨的近30倍。”雞西浩市新能源材料公司總經理趙建民說。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才能抵御下行贏得未來。”雞西市委書記康志文說,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下,以石墨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產業成長起來,去年煤炭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下降了近30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反而增長了6.5%。
一步步關鍵落子發力
一年間,東北三省用足政策紅利,緊緊抓住改革攻堅的“牛鼻子”,以一步步關鍵落子打開了振興發展的新局面。
長白山西麓的吉林通化市,有一家從林蛙皮提取抗菌肽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產值1.2億元,今年預計達到3億元。正是有一批這樣的企業,原本一鋼獨大的通化市,冶金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降到了去年的1.1%,“醫藥城”的桂冠替代了“鋼城”的帽子。
在東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改變“一柱擎天”“二人轉”的單一產業結構。去年東北三省累計鋼鐵去產能1300多萬噸,煤炭去產能4000多萬噸。“去產能對企業扭虧增效作用很大。”本鋼集團董事長陳繼壯說,一季度本鋼實現利潤1.07億元,迎來了“開門紅”。
4月初的黑龍江,仍春寒料峭。凌晨3點多,30歲的張志剛就來到自己的包子鋪燒水備餐。他曾是龍煤集團的一名礦車修理工,去年轉崗分流自主創業,小店每月八九千元的收入,是原來的三倍。
前幾年煤炭市場低迷,東北最大國有煤炭企業龍煤集團陷入困境,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黑龍江省和龍煤集團橫下一條心:通過建立保底和再就業機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改革舉措,在冊職工減少7萬人,關閉礦井10座,去年同比減虧23.7億元。
去年,遼寧交通投資等7家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的國企集團掛牌成立,各市也相繼組建了31家企業集團。今年前兩個月,遼寧國資監管系統企業實現利潤12.6億元,同比增長168.4%。
一年來,東北三省知難而進,經受住了爬坡過坎的考驗。今年一季度,吉林和黑龍江經濟增長分別為5.9%和6.1%,三省經濟實現全面正增長,升勢已現。
一塊塊改革“硬骨頭”要啃
掛牌10多天,日均注冊企業60多家——遼寧自貿區沈陽片區服務大廳每天門庭若市,前來洽談咨詢的企業絡繹不絕。“企業都在搶灘登陸。”遼寧省商務廳廳長宋彥麟說,在119.89平方公里的自貿區里擺放什么企業,不能像過去一樣“撿到籃子都是菜”,企業越是蜂擁而至,政府越要擇優引商,不能貪多求快。
巨大下行壓力讓東北清醒過來:不調整產業結構、不推進經濟轉型、不深化體制改革,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不僅過不了高坡深坎,還會重蹈覆轍。東北振興走好下一程,保持戰略定力和發展耐心至關重要。
當前穩中向好的態勢還不牢,需固底加筑——“大宗商品市場的回暖,是東北經濟回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浩進表示,目前東北新動能還不足以撐起一片天,經濟增長多引擎的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
煤炭、石油、鋼鐵,這些市場好了,經濟就好;市場一冷,經濟就著涼。風一吹草就動,東北經濟發展的底子還不很牢固。只有內生動力強了,創新引擎足了,才能東方不亮西方亮,任憑東西南北風。
改革勢頭已起,但眾多硬骨頭還沒有啃下來,需加力推進——“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陳繼壯說,現在市場好點了,就怕改革動力又不足了,深水區的問題不想去碰了。在東北,一些觸碰矛盾和利益的改革,仍然是巨大考驗。
“萬里長征審批沒了,但還有千里長征啊。”一些民企負責人表示,東北簡政放權仍有很大空間,一些玻璃門、彈簧門阻礙著資本闖關東。當前,東北地區結構單一的剛性還很強;政府直接配置資源以及職能錯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的問題依然存在;國企混改還需要摁下快進鍵……這些都決定著改革一直在路上。
全面振興不是一蹴而就,需久久為功——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表示,發達國家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發展都歷經幾十年,有的城市至今仍在徘徊。中央為東北謀劃了到2030年的全面振興目標,東北要拿出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張藍圖繪到底,一鼓作氣干到底。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