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林
城市森林除面臨火災風險、有害生物風險外,還受到城市化擴張與城市建設帶來的各種風險。為使人類有一個可持續、健康安全的城市,我們必須遵循生態和社會經濟規律,對城市森林風險進行科學管理,以實現城市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貴州森林健康現狀
1.1森林資源現狀
從2002年以來,示范區村民在當地政府和林業管理部門的幫助和支持下,積極開展封山育林,對森林資源進行了有效的管護,森林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森林面積、蓄積和生長量實現了同步增長。但地帶性原生植被已被破壞,現有林起源多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林齡多在15年至25年,沒有近熟林,更沒有成、過熟林。
1.2森林不健康現狀
(1)示范區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程度高,森林分布零星,森林質量不高,具體表現在林分結構不穩定、林種樹種單一、缺少成、過熟林。其成因是人為活動頻率、過度采伐利用和毀林開荒,缺乏合理的經營管理。
(2)森林火災時有發生,僅一年發生林火三起。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生產用火和清明節上墳引起。
(3)由于馬尾松純林占示范區總面積的38.51%,有林地面積的60%,相鄰地區馬尾松毛蟲、松毒蛾等病蟲害發生嚴重,易遭受病蟲害的危害。
(4)由于陡坡開墾嚴重、林分結構不穩定,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差,示范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侵蝕面積達到400公頃。
(5)示范區內森林資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陡坡耕地耕種依然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肥力在衰退。
(6)示范區林分多為中幼林,林分分布不連片集中,較平緩地段開墾較多的農耕地和陡坡耕地,林分生產能力差。
(7)由于原生性植被已被破壞,林分起源于人工林和封山育林,馬尾松和針闊混交林比重大,占現有林面積的88.03%,生物多樣性在減少。
2 對策研究
2.1合理布局、調整林分和樹種結構
通過5~10年的努力, 實施好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跡地更新工程, 增加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增加到80% ; 保留和管護好現有闊葉林, 對現有針闊混交林、馬尾松純林的改造, 使示范區針闊混交林的面積比例達到69. 85% ; 將現有集體林場的馬尾松林改造培育成以闊葉樹種為主的針闊混交林, 并永久保存為成過熟林, 作為示范區生態穩定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點。
2.2抓好退耕還林工程, 發展養殖業, 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示范區內陡坡耕地, 是造成示范區水土流失的主要來源, 必須退耕還林。退耕還林與示范區內農業、林業產業結構相結合, 根據退耕地的立地條件, 共設計板栗- 牧草結合、杉木- 楠竹混交、香樟- 香椿混交三種模式。板栗- 牧草結合模式在土地相對平緩、土層達到70cm以上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段實施, 林下種植白三葉、百脈根、黑麥草等混合牧草,種草發展養殖業; 杉木- 楠竹結合模式主要在砂頁巖發育的退耕還林上進行, 營建用材防護兼用林, 每公頃定植株數不少于1650~2505株; 香樟- 香椿混交模式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退耕地上實施, 營建生態用材兼用林, 要求速生、高產, 每公頃定植株數不少于1650~2505株, 片狀混交。
2.3管護好現有森林
森林資源保護主要包括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森林火災防治、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具體措施如下:
( 1)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 根據對示范內森林病蟲害的初步調查, 主要病蟲害發生在馬尾松純林和杉木林中, 主要蟲害有思茅松毛蟲、馬尾松毛蟲、松毒蛾、松尺蠖、側柏毒蛾、云南松毛蟲、杉木短須螟等; 主要病害有馬尾松赤枯病、赤落葉病、馬尾松落葉針病等。針對病蟲害發生的情況, 應對示范區馬尾松林分、杉木林分進行預測、預報, 及早進行防治, 把病蟲害防治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 對馬尾松、杉木林進行林種結構調整, 增強生物多樣性, 提高森林抗災能力, 應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 盡可能避免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把森林病蟲害控制在危害程度以下。
( 2) 森林火災防治: 森林火災易發生在馬尾松林分, 防火季節應重點對這些林班進行防范。在示范區以村為單位, 村民組為基本單元, 組成護林防火組織, 在防火季節聯防。發揚示范區內的優良民風民俗, 制定護林防火公約和相關的村規民約, 使護林防火制度化。同時加強對村民的培訓和教育, 增強護林防火意識, 形成人人參與護林防火的良好局面。護林防火最關鍵的是防重于救, 加強日常生產、生活用火的管理, 特別是對小孩用火的管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
( 3) 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入: 目前在示范區內尚未發現外來有害生物的侵入, 但對有害生物的侵入必須高度重視, 必須從根源上切出侵入途徑。一是經濟樹種和用材樹種的引進必須嚴格進行檢疫, 尤其是種苗的流動量大, 從把握好種苗關入手, 防止有害的病蟲害侵入; 二是在林業生產過程中, 加強對優良鄉土樹種的良種選育和開發利用工作, 引進樹種必須嚴格引進檢疫程序。
(4) 森林資源保護: 以護林防火隊伍為骨干, 嚴格執行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有關規定, 以森林法為依據, 以村規民約為補充, 保護好森林資源, 除做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工程外, 嚴禁毀林開荒、亂砍亂伐, 杜絕偷砍盜伐, 嚴懲破壞森林資源的一切不法行為, 確保森林安全。
2.4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是以水源涵養林為重點, 做好原生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在對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封山育林的實施過程中, 通過人工促進更新的方式, 增加地帶性植物種類, 使已經受到毀損或現存數量處于瀕危狀態下的植物種類得到有效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是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為森林內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其它生物提供近自然的生存環境, 通過對森林正確的管理, 按照自然的進程, 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災害綜合能力, 利用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 培育和保護健康的森林。把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非木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 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蔬菜、野生果品、木本糧食和森林飼料等資源。
3 結束語
我國森林健康研究起步較晚, 應加強對影響森林健康的各個生態因子的監測, 強化森林環境、結構、功能的同步監測和研究, 建立森林健康預測模型, 推動高新技術在森林健康監測與評價中的應用。